1、受小人谗言
在魏征去世不久,李世民却干了件让许多人都难明白的事,他亲自下令把魏征的碑给砸了。因为,此时的李世民已是垂垂老矣,身边少了直言的诤臣,所以慢慢又变得自负、偏信、易怒、莽撞,所以,当别人诬陷魏征曾经收受贿赂时,就派人把魏征墓前的碑给砸毁了。后来,事实证明是李世民错了,魏征的墓碑在李治执政时又给重修了。
2、发泄内心不满
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3、发现魏征的记录
魏征死前把一生谏言以及李世民的过错收录下来没有如房玄龄一般把一生谏言烧毁,这件事李世民觉得魏征沽名钓誉,自己可能被骗了。所以非常的生气,觉得魏征是奸臣,下令毁掉其坟墓。捣毁墓碑,还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将其视为奸臣。
4、魏征推荐的人
在魏征死前,李世民问他谁人可担当大任,这一般就是皇帝经常干的事,于是魏征推荐了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华,可以担当大任。但是后来杜正伦犯罪被罢免,侯君集更是直接叛变。这使得李世民怀疑,魏征跟他们一伙的,而且人以群分,唐太宗怀疑魏征的人品。
扩展资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只得失”,这是李世民在吊唁魏征时留下的千古名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铜做镜子,可以让自己衣冠端正;以古代的人和事做镜子,可以知道王朝之间兴替的原因;以别人的评价做为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这段话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宰相魏征的敬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他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李世民是历史上少声誉很高的明君。他明白皇帝若是独断专行,必会导致朝臣都成了摆设,不可能集思广益国家也就没有传承的希望。
所以他善于纳谏,并且鼓励朝臣向他进言。他还有一句名言为后世传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皇帝明理、睿智、知人善用、善于纳谏。说到李世民的这个优点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当时的宰相魏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却推倒了魏征墓碑,并且磨灭了墓碑上碑文。并没有网上所说的鞭尸那么的严重,然而将一个人的墓碑推倒,相当于抹杀了他所有的功绩和作为。好在后来唐太宗又重新为魏征立了墓碑。
原因是因为唐太宗怀疑魏征生前的时候和太子沆瀣一气,结党营私,一怒之下才做出了类似于鞭尸这样惩罚性的行为。
1,魏征的形象在唐太宗心目中开始动摇开始于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事件。魏征曾经生前力荐的两个大臣都因为牵扯到太子造反事件中,被相继流放或者下狱。此时的唐太宗就已经开始对魏征失望了。
2,真正惹怒唐太宗的还是因为魏征犯了他的大忌。有人曾经向唐太宗举报魏征进谏唐太宗的奏章,自己私底下都留下了备份,并且送给了史官让他记入国史之中,唐太宗认为魏征这样做不仅仅是沽名钓誉,而且还很不给他面子,只想着自己能够名留青史却没想过这种行为会为君王留下黑历史。
扩展资料: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魏徵与唐太宗
原因:
1、在魏征死前,李世民问他谁人可担当大任,于是魏征推荐了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华,可以担当大任。
但是后来杜正伦犯罪被罢免,侯君集更是直接叛变。这使得李世民对魏征有所怀疑。
2、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
下旨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后续历史:
李世民远征高丽,对没灭了高句丽而后悔,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历史分析: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
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征
1、挖坟鞭尸说(主要针对新唐书的记载,旧唐书并无此记载)此段史料说的非常明显,魏征由于荐人不明和将谏争语给褚遂良看致使太宗大怒,因而将先前给魏征立的碑推了,而这推掉的碑,是之前太宗亲自为魏征写的碑文,而绝非现在流传所说的墓碑坟墓啥的,更无鞭尸之举。
史料如下:
⑴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徵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闻者媢之,毁短百为。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孅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後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帝滋不悦,乃停叔玉昏,而仆所为碑,顾其家衰矣。——出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
⑵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徵又自录前後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出自《旧唐书•魏征传》
此碑推测为神道碑(神道碑,指的是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多记录死者生平年月,所作贡献等。神道即墓道,碑,指的是立在墓道上的碑。记录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动,也指神道碑上的文字记录。)
该碑是书写平生的 【所为碑】,应该是太宗亲自为魏征书写的神道铭文,也就是倾注了太宗对魏征一生的褒奖。仆碑相当于收回奖励。
2、扑碑原因。原因有二:①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孅人[巧佞小人]遂指为阿党,②又言徵尝录前後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扩展资料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
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唐军总共损失战士接近2000人,战马损失8000匹,唐军攻破高句丽10座城,迁7万人入中国,杀获大量高句丽军,斩首4万多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
唐军还缴获大量马、牛、装备、物资(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是多次胜利,其中单是击败高延寿高惠真的那次胜利,唐军不仅消灭大量高句丽军,还缴获马5万匹,牛5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其他大量装备)。
从战果与损失上来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李世民取得了大胜。但是李世民对自己的对外战绩要求特别高,仍然因为没灭了高句丽而后悔,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魏徵
没有鞭尸,是推倒碑石,磨灭碑文,据说是因他生前举荐的人参与太子承乾谋逆,这个出自《新唐书》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起草碑文并亲自书写。后来被人挑拨,下诏把墓碑推倒了。
参考资料: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