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表面,有三层被膜,即硬脑膜、蛛网膜与软脑膜。蛛网膜是一层极其菲薄的膜,因上面布满网状的血管而得名。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脑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1)颅内动脉瘤,40~60岁好发。
(2)动静脉血管畸形,20~30岁好发。
以上为主要原因,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烟雾病、脑外伤等次要原因。
有约1/10的病人原因不明。
诱发因素有高血压、排便用力、咳嗽、抬举重物、情绪激动等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突然发生,不分昼夜。
(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1)突发顽固剧烈的头痛,持续2~4周。普通止痛药无效。
(2)呕吐,甚至呕血。
(3)有短暂神志不清,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如发病初就进入昏迷状态,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4)颈项部发硬,直腿抬高时疼痛。
(5)部分病人躁动不安、精神错乱、谵妄、定向力障碍。10%病人发生癫痫。
(6)病人出现大汗、高血压、高烧(39~40℃),伴有白细胞升高,蛋白尿,尿糖阳性。
(7)腰穿做脑脊液检查为血性脑脊液,一般持续6~30天消失。
(8)脑CT检查可明确诊断,多显示脑池、脑沟高密度出血影。但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快,发病1周后,脑CT检查已不易发现病变了。脑CT确诊后,病情允许应随即进行脑血管造影,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青壮年,虽有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因为意识障碍轻而短,无瘫痪或仅有轻瘫,在临床上发病早期常被误诊,以至于得不到及时治疗。有个别病人常常以癫痫发作或精神错乱而就诊,经脑CT检查才明确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及时抢救治疗基本上可完全恢复健康,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这是与脑出血完全不同的。
但由动脉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1/3的病人在出血后48小时内死亡,死亡率较高。
另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病愈后再次发生出血者,有半数死亡。
(三)急救措施:
(1)安静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和严重的咳嗽。需要移动病人时,应轻轻抬起头部,呈水平位,防止震动,避免急性期的再次出血。
(2)严格控制血压,高血压病人可同时应用降压药和利尿药,使血压降低20%左右。原来血压正常者,血压可维持在正常低水平,即收缩压维持在12~14千帕(90~104毫米汞柱)。
(3)降低颅内压,一般在医院应用。
(4)用止血药,以6�氨基己酸、止血敏、止血芳酸等为好,一般应用7~10天。
(5)对抗脑血管痉挛,可用尼莫地平20毫克,每日30次,用至3周以上。
(6)头痛剧烈,烦躁不安,可肌注或口服安定、鲁米那,颅通定或强痛定。必要时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加非那根)。大便秘结者给予开塞露纳肛通便,或番泻叶、通便灵等服用。
(7)防治感染,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发病后即出现高热,多为中枢热,退烧药一般无效,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可以头枕冰袋(同时起止血作用)或酒精擦浴,冷毛巾湿敷。如果体温大发病4天以后逐渐升高,考虑继发感染,须联用两种以上高效抗生素治疗。
(8)手术治疗。目前认为由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旦诊断明确,应争取手术治疗,以避免再发。
手术选择对象如下:
1、早期手术
轻度头痛、颈强直或剧烈头痛但无定位体征者。
2、择其手术
神志模糊,烦躁不安,有局灶体征或浅昏迷伴偏瘫,去大脑强直(下肢肌张力高),先保守治疗,待病情好转再择期手术。病情进行性恶化,应尽快手术减压。病情危重,呈深昏迷状态,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