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敦煌有那些传说

2024-12-26 03:51: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http://www.gycity.com/oldbbs3/bbsall/307958.html

  屋洼传说

  敦煌的的魅力还在于一些虚幻的传说,而传说多半又与残存的客观事物紧密相联,这就不能不使人有些半梦半醒,搞不清是传说依附了真实世界,还是真实世界附会了这些传说?总之也是相得益彰,敦煌就这样扑朔迷离于虚幻与真实之间。

  屋洼池的神奇倒不在于它何以是这沙漠之中一个明亮的湖泊,更在于有一匹神奇的“天马”曾在这里横空出世,博得汉武帝龙颜大悦,亲作天马歌。

  西汉控制河西后,除修筑边防要塞,还大量移民屯垦,“人气”对于繁荣一个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中国古有的一个哲学观点。特别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最西端,人口的多少也反映政权的牢固程度,所以一时间,敦煌人口猛增。除了移民,也有获罪的各级官吏,“皆徙敦煌郡”。当然,对于后者,就有发配的意味。这其中河南新野的一个小官暴利长,就因犯罪被充军到敦煌,在屋洼池一带放牧。

  他经常见到一群野马到池边饮水,并且注意到其中的一匹马长得特别壮硕而神态奇异。他在暗中窥视,对这匹马觊觎良久,终于想到一个智取的计策。他做了一个和自己形体差不多的土人,将自己的衣服穿在土人身上,并让土人手拿勒马索像真人一样立于池边。起先,群马一见,大吃一惊,不知其为何物,都不敢近前,跳开跑到远处去张望、逡巡。后见土人并无攻击之举,也就慢慢习以为常,又继续毫无顾忌地去池边饮水嬉戏了。这时,河南小官见时机已经成熟,就摇身一变,将土人撒掉,自己立到了池边。看到群马又来池边,忍不住满心窃喜,甩出套马索,终于一举成功,得到了那匹他心仪已久的骏马。他把马献给了汉武帝,因为他深知武帝有爱马之癖。他对套马的诡诈和辛苦只字不提,称马是从水中跃出的天马,落入他手纯粹是上天的旨意。此话严丝合缝,丝毫不露溜须拍马之嫌,武帝怎么能不满心欢喜,即刻作天马歌,“湖中天马冲波出,蹴踏惊涛行飘忽”。

  不知颇有心计的河南小官是否因此得以减轻了罪责,重回故里,反正从此屋洼池便得了一个出天马的声名,流传至今。

  现在的屋洼池水深波阔,周边芦苇丛生,游鸟浮鱼,相映成趣。靠附近泉水灌溉栽种出的葡萄又自成一景,有几座晾房,远处看,蜂巢一般,出产的葡萄干比蜜还甜。没有谁再在这里发现过天马,但是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吟诵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醉卧沙场也真不足以见笑,屋洼池是那样充满了别一样的塞外风情。

  白马佛塔

  这已是十六国时的事情。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符坚统治了敦煌。他接受西域车师前部王和鄯善王的建议,派大将吕光带兵伐西域。吕光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出玉门关,花了两年时间,大破龟兹等诸国联军,得胜凯旋。其时,吕光用两万多匹骆驼满载西域各国的贡品,还带着东去长安传播佛教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

  罗什骑一匹白马,到得敦煌,白马就一病一起,不吃草也不饮水,罗什为此十分焦虑。这天晚上,罗什沉沉睡去,就见白马对他说,我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驮你进关,因为进关前的路上风沙迷漫,难辨方向。现在我已完成了使命,敦煌是我超脱生死之地,我不能伴你前行了,你前途郑重。闻得此言,罗什心中十分难受又恋恋不舍,他紧紧拉住马尾,对马说,传教乃佛祖大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白马见他情意恳切,便又说,前面不远就是葫芦谷,那里有你的新坐骑,你去吧。说罢,就化作一片彩霞冉冉腾空而去。正在这时,一声马嘶惊醒了罗什,他正庆幸原来是一场噩梦,不料,随从却进来报告说,白马死了。罗什心中感念佛恩,便花重金修建了这座白马塔。

  白马塔九层,象征白马九岁。塔壁形奇饰美,顶上为六角刹盘,每角挂有一串铃铛,风摇铃响,犹如白马正在亦步亦趋。

  鸣沙神山

  你知道鸣沙山原来是一位女神从香炉里抓出来的一撮香灰么?

  传说敦煌本没有山,一马平川,一望无际。有一队出征的将士在这里遭到沉重打击,全军覆灭,陈尸数万。一位女神刚好路过这里,禁不住大动恻隐之心,就从香炉里抓出一把香灰撒下来,顿时遍地成丘,掩埋了这些将士血肉之躯。可藏身于此的将士并不甘心,仍然时时发出军乐鼓角之声,那是他们在征战不息。

  细嚼敦煌这些传说,既有真实的影子,又不乏想象力,极有人情味,充满了生活气息。所以我没法不以为,敦煌的人和神是不太容易区分的,敦煌的人一旦潜下心来极容易得道,而敦煌的神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从半空掉下来,这是真的。

  敦煌不大,总面积不过3万多平方公里,但要走遍读透,没有三冬五夏的卧冰历暑,一切认识也只能是浮光略影。还有好些地方,我还没有来得及去,所以文中涉猎仍然只是几个点。什么时候真能由点及面了,我想,我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敦煌好好铺陈在你面前,让你看敦煌的深沉厚重、繁花似锦。

  阳关废墟

  敦煌早期的繁盛在汉代,这要归功于雄韬大略的汉武皇帝,“四郡两关”就是他的手笔。郡,是行政区域,包括酒泉、张掖、武威、敦煌,而阳关、玉门关则是门户和关隘,雄踞此地,虎视丝路,成南北倚角之势,威慑西域,使过往商贾,受其护佑。与此相配合,还大量修筑亭、障、塞等边防设施,塞,就是长城,亭和障都是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从敦煌到罗布泊长城连绵,亭障不断。戍边的将士们以长城为界,亭障为家,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漫漫漠野时而也激起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名将班超就曾在晚年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到了唐初,很长一段时间敦煌都在不平静的征战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关于“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争夺,形成了拉锯战,敦煌处于重要位置,既是兵站、粮站,又是差役人力的补给站,给敦煌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也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不少人离乡背井逃离出去,敦煌在荒芜中苍凉冷寂下来。这大约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背景。

  而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岁月驳蚀,我是怀着突突的心跳走近阳关的。历史犹如从未谋面的祖先,太长的时空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很犹豫我的寻访拜谒该从何做起。

  阳关,位于玉门关南面,南面朝阳,因而被称作阳关。此时此刻它早已化作了一片废墟,只剩一座烽燧还赫然傲立于墩墩山上,从容不迫地佐证着曾经有过的过去。听人说,那一片废墟其实是个宝地,沙土下随处可以找到古币、古装饰品或兵器的残片。

  不过我没有走到跟前,弯下腰去拂去沙土,即使找到什么对我也没有意义。就算我去过了阳关,又能证明什么呢?还是让它继续地永远地埋藏在那里吧,那会使人感到那块土地依然很厚,对它的发掘,除了考古,也许还应该用另外的更好的形式。于是,我只是站在远处默默凭吊了片刻,便随即刻掉头,往北而去。

  玉门雄关

  幸好,玉门关还在,仍以那么一副姿态巍然耸立着,使你不能不揣度当初那一种横刀立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不远处还有一段旧长城,和玉门关是那样的一脉相承着。

  然而,卫青、霍去病去矣,现在这一代守关人叫曹海。

  曹海守关自然和古代将士在性质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差别,他守卫的玉门关,关底已经围上了铁栅栏,像老人一样被保护着。曹海说到一个牧羊老汉,遇到风狂沙猛的天气,就喜欢把羊圈进关里,弄得关里一度积了半尺多高的羊粪。还有狼。所以曹海必须一天几次骑着摩托巡关,摩托车轰鸣的马达声能把狼吓走。

  因为没有想到玉门关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心里难免很有感触。但它仍然是一座碑,一座挺立不朽的丰碑,记载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声威。

  曹海很安详的样子。但守关这个职业有意无意还是传承了一些古代的寂寞。方圆上百里的大漠上,通常只有曹海一个人,这里距离敦煌城还有90多公里。曹海的年纪50出头了吧,原本,在敦煌那茵茵的绿洲上,是有曹海一个家的,也说不清这事与守关有多大干系,总之,妻子最终离他而去了,他连告老还乡的退路也没有了。一不做,二不休呗,于是干脆,曹海也就以关为家了。曹海在关下经营起了一个院落,在院里打了一口井,腌了几坛咸韭菜,偶尔进城,再捎回一些日用品。

  其实守关又有什么不好呢?曹海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他也交了不少朋友,他会拿给你看他收获到的大把来访者名片和信件,还有外域来访者送给他的美丽的花束。

  有了这些,我就可以跳开唐人的诗句认识到一个真实的玉门关了,一个当今的玉门关,耳畔总是不断响着摩托车马达的嗡嗡声,也就始终忘不掉那个活生生的当代守关人。

  河洲亭障

  认识河州堡,应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缘,起先并不知道“堡”是什么,只看到土墙很厚,足有四、五尺。走进去,里面杂草丛生,堡里有内墙,还有好几个门,可以判断是有过的几间房屋。其间还有过道,形成一个坡直达墙顶,墙顶上有垛口。

  当终于知道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亭或者障时,我们便不敢大声说话了,因为这就是古代的边防设施,与战争有关,里面驻扎过古代将士。将士们曾在这里亦农亦兵,在这里回望故里,在这里梦里醉卧,在这里流血鸣金,可是河州堡,还能不能再确切的告诉我们,这些将士,他们坚守了几载,征战了几回?墙上、垛口哪里是他们留下的身影?他们可是而今堡外这一片良田的先作先耕?

  想到这些,我们的眼睛便禁不住要在堡内进一步探寻、搜索,金戈铁马的故事有了载体,我们仿佛听到了厮杀声由远而近,看见埋伏在垛口的弓箭手英勇无比,眼前刹时便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对于现在的我们,借烽火狼烟想象一个古代战争场面也许不是什么问题,可有谁曾经考虑过烽火和狼烟是如何点燃的呢?这在沙漠上,限于当时的条件,既牵涉到材料,也牵涉到技巧,是个问题。

  还是将士们想出了办法,他们用一层红柳一层沙土交替着码放起来,堆成堆,既冒烟,又耐烧,又不出大的明火,一有情况,柴堆就成了语言,一处点燃,处处点燃,在大漠上独特而壮观,可以几千里相望不绝,从而争取时间,掌握战机。

  这实在是一个创举,相信在世界战争史上都绝无仅有独树一帜,与其说是计策,不如说是智谋,边关疆土在将士们殚精竭虑的守卫下,寸寸如金。而今,古代的将士当然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残垣断壁的河洲堡更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种“都护不来亭障废”的思古之情。敦煌这一方土地,既有作物的芬芳,又有刀光剑影,从那以后我们就不能不总是若有所思,经常徜徉在河州堡附近。

  一场大雪过后,我们的脚步发出沙沙少的声音。一只野兔惊恐地从堡里窜将出来,慌不择路,在白茫茫的田野上狂奔如也。除此之外,一切都仍然是那么宁静。当阳光播开云层一点点照射下来,雪地上一片银光闪闪,我们享受着这旷古和平。
  阳关废墟

  敦煌早期的繁盛在汉代,这要归功于雄韬大略的汉武皇帝,“四郡两关”就是他的手笔。郡,是行政区域,包括酒泉、张掖、武威、敦煌,而阳关、玉门关则是门户和关隘,雄踞此地,虎视丝路,成南北倚角之势,威慑西域,使过往商贾,受其护佑。与此相配合,还大量修筑亭、障、塞等边防设施,塞,就是长城,亭和障都是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从敦煌到罗布泊长城连绵,亭障不断。戍边的将士们以长城为界,亭障为家,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漫漫漠野时而也激起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名将班超就曾在晚年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到了唐初,很长一段时间敦煌都在不平静的征战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关于“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争夺,形成了拉锯战,敦煌处于重要位置,既是兵站、粮站,又是差役人力的补给站,给敦煌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也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不少人离乡背井逃离出去,敦煌在荒芜中苍凉冷寂下来。这大约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背景。

  而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岁月驳蚀,我是怀着突突的心跳走近阳关的。历史犹如从未谋面的祖先,太长的时空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很犹豫我的寻访拜谒该从何做起。

  阳关,位于玉门关南面,南面朝阳,因而被称作阳关。此时此刻它早已化作了一片废墟,只剩一座烽燧还赫然傲立于墩墩山上,从容不迫地佐证着曾经有过的过去。听人说,那一片废墟其实是个宝地,沙土下随处可以找到古币、古装饰品或兵器的残片。

  不过我没有走到跟前,弯下腰去拂去沙土,即使找到什么对我也没有意义。就算我去过了阳关,又能证明什么呢?还是让它继续地永远地埋藏在那里吧,那会使人感到那块土地依然很厚,对它的发掘,除了考古,也许还应该用另外的更好的形式。于是,我只是站在远处默默凭吊了片刻,便随即刻掉头,往北而去。

  玉门雄关

  幸好,玉门关还在,仍以那么一副姿态巍然耸立着,使你不能不揣度当初那一种横刀立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不远处还有一段旧长城,和玉门关是那样的一脉相承着。

  然而,卫青、霍去病去矣,现在这一代守关人叫曹海。

  曹海守关自然和古代将士在性质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差别,他守卫的玉门关,关底已经围上了铁栅栏,像老人一样被保护着。曹海说到一个牧羊老汉,遇到风狂沙猛的天气,就喜欢把羊圈进关里,弄得关里一度积了半尺多高的羊粪。还有狼。所以曹海必须一天几次骑着摩托巡关,摩托车轰鸣的马达声能把狼吓走。

  因为没有想到玉门关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心里难免很有感触。但它仍然是一座碑,一座挺立不朽的丰碑,记载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声威。

  曹海很安详的样子。但守关这个职业有意无意还是传承了一些古代的寂寞。方圆上百里的大漠上,通常只有曹海一个人,这里距离敦煌城还有90多公里。曹海的年纪50出头了吧,原本,在敦煌那茵茵的绿洲上,是有曹海一个家的,也说不清这事与守关有多大干系,总之,妻子最终离他而去了,他连告老还乡的退路也没有了。一不做,二不休呗,于是干脆,曹海也就以关为家了。曹海在关下经营起了一个院落,在院里打了一口井,腌了几坛咸韭菜,偶尔进城,再捎回一些日用品。

  其实守关又有什么不好呢?曹海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他也交了不少朋友,他会拿给你看他收获到的大把来访者名片和信件,还有外域来访者送给他的美丽的花束。

  有了这些,我就可以跳开唐人的诗句认识到一个真实的玉门关了,一个当今的玉门关,耳畔总是不断响着摩托车马达的嗡嗡声,也就始终忘不掉那个活生生的当代守关人。

  河洲亭障

  认识河州堡,应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缘,起先并不知道“堡”是什么,只看到土墙很厚,足有四、五尺。走进去,里面杂草丛生,堡里有内墙,还有好几个门,可以判断是有过的几间房屋。其间还有过道,形成一个坡直达墙顶,墙顶上有垛口。

  当终于知道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亭或者障时,我们便不敢大声说话了,因为这就是古代的边防设施,与战争有关,里面驻扎过古代将士。将士们曾在这里亦农亦兵,在这里回望故里,在这里梦里醉卧,在这里流血鸣金,可是河州堡,还能不能再确切的告诉我们,这些将士,他们坚守了几载,征战了几回?墙上、垛口哪里是他们留下的身影?他们可是而今堡外这一片良田的先作先耕?

  想到这些,我们的眼睛便禁不住要在堡内进一步探寻、搜索,金戈铁马的故事有了载体,我们仿佛听到了厮杀声由远而近,看见埋伏在垛口的弓箭手英勇无比,眼前刹时便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对于现在的我们,借烽火狼烟想象一个古代战争场面也许不是什么问题,可有谁曾经考虑过烽火和狼烟是如何点燃的呢?这在沙漠上,限于当时的条件,既牵涉到材料,也牵涉到技巧,是个问题。

  还是将士们想出了办法,他们用一层红柳一层沙土交替着码放起来,堆成堆,既冒烟,又耐烧,又不出大的明火,一有情况,柴堆就成了语言,一处点燃,处处点燃,在大漠上独特而壮观,可以几千里相望不绝,从而争取时间,掌握战机。

  这实在是一个创举,相信在世界战争史上都绝无仅有独树一帜,与其说是计策,不如说是智谋,边关疆土在将士们殚精竭虑的守卫下,寸寸如金。而今,古代的将士当然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残垣断壁的河洲堡更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种“都护不来亭障废”的思古之情。敦煌这一方土地,既有作物的芬芳,又有刀光剑影,从那以后我们就不能不总是若有所思,经常徜徉在河州堡附近。

  一场大雪过后,我们的脚步发出沙沙少的声音。一只野兔惊恐地从堡里窜将出来,慌不择路,在白茫茫的田野上狂奔如也。除此之外,一切都仍然是那么宁静。当阳光播开云层一点点照射下来,雪地上一片银光闪闪,我们享受着这旷古和平。
  阳关废墟

  敦煌早期的繁盛在汉代,这要归功于雄韬大略的汉武皇帝,“四郡两关”就是他的手笔。郡,是行政区域,包括酒泉、张掖、武威、敦煌,而阳关、玉门关则是门户和关隘,雄踞此地,虎视丝路,成南北倚角之势,威慑西域,使过往商贾,受其护佑。与此相配合,还大量修筑亭、障、塞等边防设施,塞,就是长城,亭和障都是烽燧墩,大的叫障,小的叫亭,从敦煌到罗布泊长城连绵,亭障不断。戍边的将士们以长城为界,亭障为家,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漫漫漠野时而也激起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情,名将班超就曾在晚年上书皇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到了唐初,很长一段时间敦煌都在不平静的征战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关于“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的争夺,形成了拉锯战,敦煌处于重要位置,既是兵站、粮站,又是差役人力的补给站,给敦煌人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也带来了深重的负担,不少人离乡背井逃离出去,敦煌在荒芜中苍凉冷寂下来。这大约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大背景。

  而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岁月驳蚀,我是怀着突突的心跳走近阳关的。历史犹如从未谋面的祖先,太长的时空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很犹豫我的寻访拜谒该从何做起。

  阳关,位于玉门关南面,南面朝阳,因而被称作阳关。此时此刻它早已化作了一片废墟,只剩一座烽燧还赫然傲立于墩墩山上,从容不迫地佐证着曾经有过的过去。听人说,那一片废墟其实是个宝地,沙土下随处可以找到古币、古装饰品或兵器的残片。

  不过我没有走到跟前,弯下腰去拂去沙土,即使找到什么对我也没有意义。就算我去过了阳关,又能证明什么呢?还是让它继续地永远地埋藏在那里吧,那会使人感到那块土地依然很厚,对它的发掘,除了考古,也许还应该用另外的更好的形式。于是,我只是站在远处默默凭吊了片刻,便随即刻掉头,往北而去。

  玉门雄关

  幸好,玉门关还在,仍以那么一副姿态巍然耸立着,使你不能不揣度当初那一种横刀立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不远处还有一段旧长城,和玉门关是那样的一脉相承着。

  然而,卫青、霍去病去矣,现在这一代守关人叫曹海。

  曹海守关自然和古代将士在性质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差别,他守卫的玉门关,关底已经围上了铁栅栏,像老人一样被保护着。曹海说到一个牧羊老汉,遇到风狂沙猛的天气,就喜欢把羊圈进关里,弄得关里一度积了半尺多高的羊粪。还有狼。所以曹海必须一天几次骑着摩托巡关,摩托车轰鸣的马达声能把狼吓走。

  因为没有想到玉门关已经衰弱到如此地步,心里难免很有感触。但它仍然是一座碑,一座挺立不朽的丰碑,记载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声威。

  曹海很安详的样子。但守关这个职业有意无意还是传承了一些古代的寂寞。方圆上百里的大漠上,通常只有曹海一个人,这里距离敦煌城还有90多公里。曹海的年纪50出头了吧,原本,在敦煌那茵茵的绿洲上,是有曹海一个家的,也说不清这事与守关有多大干系,总之,妻子最终离他而去了,他连告老还乡的退路也没有了。一不做,二不休呗,于是干脆,曹海也就以关为家了。曹海在关下经营起了一个院落,在院里打了一口井,腌了几坛咸韭菜,偶尔进城,再捎回一些日用品。

  其实守关又有什么不好呢?曹海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他也交了不少朋友,他会拿给你看他收获到的大把来访者名片和信件,还有外域来访者送给他的美丽的花束。

  有了这些,我就可以跳开唐人的诗句认识到一个真实的玉门关了,一个当今的玉门关,耳畔总是不断响着摩托车马达的嗡嗡声,也就始终忘不掉那个活生生的当代守关人。

  河洲亭障

  认识河州堡,应该说是一个偶然的机缘,起先并不知道“堡”是什么,只看到土墙很厚,足有四、五尺。走进去,里面杂草丛生,堡里有内墙,还有好几个门,可以判断是有过的几间房屋。其间还有过道,形成一个坡直达墙顶,墙顶上有垛口。

  当终于知道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亭或者障时,我们便不敢大声说话了,因为这就是古代的边防设施,与战争有关,里面驻扎过古代将士。将士们曾在这里亦农亦兵,在这里回望故里,在这里梦里醉卧,在这里流血鸣金,可是河州堡,还能不能再确切的告诉我们,这些将士,他们坚守了几载,征战了几回?墙上、垛口哪里是他们留下的身影?他们可是而今堡外这一片良田的先作先耕?

  想到这些,我们的眼睛便禁不住要在堡内进一步探寻、搜索,金戈铁马的故事有了载体,我们仿佛听到了厮杀声由远而近,看见埋伏在垛口的弓箭手英勇无比,眼前刹时便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对于现在的我们,借烽火狼烟想象一个古代战争场面也许不是什么问题,可有谁曾经考虑过烽火和狼烟是如何点燃的呢?这在沙漠上,限于当时的条件,既牵涉到材料,也牵涉到技巧,是个问题。

  还是将士们想出了办法,他们用一层红柳一层沙土交替着码放起来,堆成堆,既冒烟,又耐烧,又不出大的明火,一有情况,柴堆就成了语言,一处点燃,处处点燃,在大漠上独特而壮观,可以几千里相望不绝,从而争取时间,掌握战机。

  这实在是一个创举,相信在世界战争史上都绝无仅有独树一帜,与其说是计策,不如说是智谋,边关疆土在将士们殚精竭虑的守卫下,寸寸如金。而今,古代的将士当然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残垣断壁的河洲堡更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种“都护不来亭障废”的思古之情。敦煌这一方土地,既有作物的芬芳,又有刀光剑影,从那以后我们就不能不总是若有所思,经常徜徉在河州堡附近。

  一场大雪过后,我们的脚步发出沙沙少的声音。一只野兔惊恐地从堡里窜将出来,慌不择路,在白茫茫的田野上狂奔如也。除此之外,一切都仍然是那么宁静。当阳光播开云层一点点照射下来,雪地上一片银光闪闪,我们享受着这旷古和平。

回答2:

屋洼传说

回答3:

传说有很多,比如横空出现一匹天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