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施暴者总是会找一些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2024-12-26 15:50: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首先,我们看到,在暴力家庭中,犯罪者毫无例外地使用恐吓手段。长此以往,如果受害者的处境得不到改善,他们就会逐渐变得学会了无助,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虐待的状态,并逐渐接受现实。这是一种痛苦而无助的生活。在这样一种无助的生活中,认知对比效应迅速开始——受害者逐渐接受施暴者及其行为。

这是因为犯罪者并不总是专横,每天都强奸她。他心情也很好,甚至偶尔关心别人。这时,受害人很容易感受到施暴者温暖的一面,使他感到“自己还是很好的,生活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在享受温暖的一瞬间,他改变的欲望也随之出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群体长期遭受欺凌、剥夺和压迫。一旦有人给他们利益,他们可能会失去理性,接受和赞扬那些直接或间接对他们造成情感伤害的人。他们常被形容为“阳光灿烂”或“眼泪不值钱”。

受虐狂也有一种幻觉,认为罪犯偶尔会受到照顾。他们认为这是施暴者的恩惠,他们对此表示感激。心理利益和认知对比效应的结合可能导致受虐狂的心理自满。丧失自我价值:由于长期的虐待和殴打,受害者会逐渐丧失自我价值。例如,丈夫责骂妻子:“我是唯一想要你的人。你看你有多坏。”听了这句话很长时间,受虐狂就会被催眠,逐渐接受和接受施暴者给自己的角色——他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不被别人喜欢,只有施暴者才能接受自己。

回答2:

害者的处境得不到改善,他们就会逐渐变得学会了无助,也就是说,他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虐待的状态,并逐渐接受现实。这是一种痛苦而无助的生活。在这样一种无助的生活中,认知对比效应迅速开始——受害

回答3:

首先,我们看到,在暴力家庭中,犯罪者毫无例外地使用恐吓手段。长此以往,如果受害者的处境得不到改善,

回答4:

自己还是很好的,生活是可以接受的”,即使在享受温暖的一瞬间,他改变的欲望也随之出现。

回答5:

犯罪者毫无例外地使用恐吓手段,接受和赞扬那些直接或间接对他们造成情感伤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