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交际关系、婚姻选择、生活状态、职业取向以及创业成败等等,从而基本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成功与失败无一不与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格决定着人的一生是悲剧、平庸,还是建功立业、身世显赫。
性格决定了你做出的选择,如果有2个选择在你面前,谦虚的人会选择谨慎的选择,冲动的人会选择感情地选择,聪明的人会选择长远的选择,狡诈的人会选择老谋深算的选择等等。所以,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环境,环境又影响选择,然后,环境又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性格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资产。只要能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特长的事情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对各种事物的不同态度,最后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不同的人生境遇。
扩展资料
影响性格塑造的推手很多。你的基因、朋友、学校和许多其他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你。对,很可能就是这样。实际上,有研究暗示,我们几个月大时的行为倾向对日后的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这并不是说性格早早就定型了,不过我们之所以独一无二的根本原因可以一路追溯到婴儿时期。
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常常使用“性情”这个术语,而非性格。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纵向调查是首批探索性格的研究之一。调查发起人丝黛拉·切斯(Stella Chess)和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夫妇选了133个新生儿,并连续追踪调查了他们30年,同时还约谈了他们的父母。
基于二人的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婴儿性情的9个不同面,其中包括活动量、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分散度。他们还发现,针对不同面给婴儿打出的分数整体比较接近,在不太强调政治正确的年代,他们把孩子分成了三种类别:“省心儿童”、“问题儿童”和“慢热儿童”。
这项在纽约发起的调查发现,3岁时被归入“省心儿童”或“问题儿童”类别的孩子,在成年初期,仍多属于同样的类别,不过研究没有调查儿童性情和成人性格间的联系。
事实上,长期以来,研究婴儿性情的心理学家和研究成人性格的心理学家并没有什么密切往来。然而,十多年前,这种情况开始有了改变,尽管不能借助婴儿的性情完全推测出他日后会形成什么性格,但这两类心理学家却建立了联系。
针对婴儿性情制定的打分系统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改变。原本研究人员要从9个方面给性情评分,但如今,这9个方面缩减成了3大方面(不幸的是,各个心理实验室使用的精确术语有所不同):“自我调节”,主要关注的是婴儿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等(如抗拒诱人玩具吸引力的能力);“负面情感”,顾名思义,就是恐惧、沮丧等消极情感;“外倾性”或“外向性”,主要与活动量、兴奋程度和交际能力相关。
今年,俄罗斯研究人员在网上发布了一项有关性格和个体差异的研究,该研究要求45对父母在孩子几个月大时(一般是7个月),评价他们的性情,等孩子8岁多时,再依据外倾性和神经质程度等成人性格的主要特征评价孩子的性格。
比较两个时间点的评价后,研究人员发现了某些方面的一致性,比如外倾性/外向性评分(他们更爱笑)较高的婴儿,到了8岁时,神经质的程度一般会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更稳定);自我调节评分较高的婴儿长成儿童后,在认真尽责这一成人特质方面得分也较高。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消息——那可能意味着他们再大一点后可以让自己的房间保持整洁。
该研究中也有不相互匹配的评价结果,比如微笑,更外向的婴儿长成儿童后并没有在外倾性方面获得更高的评分,这暗示婴儿时期的性情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不过研究结果确实佐证了研究人员的说法:“1岁时表现出的性情特征奠定了日后性格的基础,同意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令人惊奇的是,有些联系甚至可能会维持40年。在另一项2007年发布的调查中,捷克共和国的研究人员推迟了评价婴儿性情的时间(受试婴儿的年龄处于12个月至30个月间),他们发现个体婴儿期的性情和40年后重测的性格特征存在着关联,虽然这种关联过于具体。
仍需讨论的两个特质是学步儿童去抑制(类似于被广泛运用的外倾性/外向性评价法)和成人外倾性。受试者学步时越活跃独断,成人时外倾性评分就可能越高,自我效能(即信任自身能力)也更好。如果三岁能看老(引自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研究人员称他们愿意再加上一句“……学步期也很可能能看老。”
值得记住的是,尽管这些研究显示出了可以影响一生的相关性,但我们的性格仍会不断变化,不可能停留在性格初现成人特质的那一刻(别的不说,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成熟的成人性格)。然而,婴儿长成儿童后,其性格会渐渐明确化。比如直到3岁时,孩子的行为才更能预示他成人后的性格会如何。
在200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在1975至1976年间测试了1000多名3岁小孩的行为评分(那时他们把孩子分成了5个类型,即“善于自我调节型”、“可受控型”、“自信型”、“拘谨型”或“保守型”,评分基于这种分类),之后又比对了他们3岁时的行为评分和26岁时的性格评分。
这次,这个时间跨度接近30年的调查显示出了许多惊人的一致性——在这里我们只举一个例子,“自信型”儿童成年后外倾性最强,“拘谨型”儿童成年后外倾性最弱。
任何一个有小孩儿或陪着小孩儿的人都特想从孩子的一颦一笑中,找出其不断显露的性格特征。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暗示,这种做法可能不是白费力气。
该领域的研究也有严肃的一面。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幼儿期首次出现的行为倾向可能是导致成年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辨别这些迹象,我们或许能在孩子年纪尚小时小心地加以干预,并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性格决定了人们做人处事的方法,不同的性格,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然后还就会影响自己的道路和选择,最终会决定了自己的道路和命运。
比如面对机遇,性格乐观勇敢的人会果断出手,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而性格懦弱的人就会唯唯诺诺,思前想后,前怕狼后怕虎,于是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这里讲的“性格决定命运”,应该指的是习惯。人的习惯,也就是说“习惯决定命运”,例如浪子改变了自己狂妄不羁的习惯,那么,浪子就会变成“金不换”。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性格”和“命运”。“性格”是指人习惯化了的人格特征,是由习惯决定的,具有可变性;“命运”是“命”与“运”两个不同的概念组成的。
“命”是定数,由不得自己来选择,例如降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注定;而“运”为变数,是时空的转化。“命”和“运”连在一起,就是“命运”,命终生,运不定。
扩展资料:
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不好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思想言行的好习惯,这个习惯的形成就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好的修养。
至于性子慢或急那都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能使自己收获一个好的性格,直至收获一个好的命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对待每件事的看法不同,做法也不同,解决事情的方法也就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命运。
性格是什么?《辞海》里的解释是:性格主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性格是心理特征,这个心理特征可以决定我们对现实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为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我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有的人会选择这样做,有的人则选择那样做,而一系列不同的行动就会导致我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那是不是所有人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采取的行动都是以他稳定的心理特征作为依据呢?不全是。生病了需要吃药,药特别苦。如果根据“逃避吃苦”的心理特征,应该马上把药扔掉。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还有另一种东西——认知——在同时起作用:吃了药病就可以很快地好起来,于是就会选择把药吃掉。相反,如果认知是不用吃药,到庙里求一道符就可以痊愈,那就不会吃药。
所以,性格并不总能决定我们的选择,很多时候是认知在指导我们的行动。切断了性格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性格也就无法决定我们的命运了。
除了自身的认知以外,外部环境也同样对每个人的命运起作用。“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以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为前提,完全无视了外界(包括我们平常说的运气、机遇、环境氛围等)对一个人的影响。这种假设对于一个活在物理世界里的人来说,显然也是不能成立的。
(和我们一起持续行动,刻意学习!公众号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欢迎来玩。)
我们一直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混淆了个性与性格的概念。个性是先天的,它更多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基础属性,比如天生对世界的好奇求知欲,或者自恋爱美的心理。但是性格不同,它更多表现在对人对事所采取的言行举止,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社会性的行为,自然会导致命运驶向不同的方向。
人生来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呱呱坠地都不会说话,而说什么话取决于父母把他置于的环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方言:将一个小孩送往安徽,他便说得一口安徽话,送往广东所说的就是广东话。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孩子跟杀猪的在一起便学会了吆喝买卖,和读书的在一起便谈论诗词歌赋。所以说,人的言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颇大,而言语是后天形成的。
性格与言语是非常同步的心理现象,言语是与人交流,而性格正是与人互动的方式。我见过很多孩子,有出身贫寒的也有权贵之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不同。而打交道,直接导致了你的命运驶向了什么样的方向。
不是我轻视寒门子弟与凤凰男,他们并不是一群适合交往的人群。也许他们在工作上尚且能够做的出色,但是这些是基于生存,或者说迫切需要出人头地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会是敬业的员工,可惜很难当上领导。因为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私。而这些是与人的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或者说已经成为融入骨髓里的劣根性。
我观察过很多寒门子弟的家庭,并不是从小都是需要病床前照顾父母这种。相反,他们格外自我。因为学业的压力,父母也都会“体谅”的告诉他们:家里一切你都不用管,只要管好自己好好读书就行。他们并不需要为父母负责任何事情,所以最明显的结果就是,他们一旦考上大学,会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凭借努力得来的,跟任何人没关系。自私是如何形成的?自私就是从原生家庭中便种下了苦果——他们不会记得父母的付出,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本能的割裂开了。
而这种自私的行为,传递到外界上升到社会,自然导致他们很难与人社交。他们更加享受自己的世界,不愿意和他人亲近。也许适合做研究,但是并不能够很好的融入群体。当然每种命运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对于这类人群技术研究更加适合,对于外向交往性人群,可能领导者居多。
作者简介:狸小猫。意大利传媒硕士。微博读书签约作者。简书签约作者。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行为的积累养成习惯,习惯的根深蒂固改变性格,性格又会左右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自然潜移默化的决定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