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出现在蒙古—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其高压脊经常伸向我国北方,强冷的西北气流南下时常形成寒潮天气。蒙古—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大气冷缩下沉,形成北半球最强覆盖面最广的高压。是亚洲季风环流的组成部分,冬季亚洲大陆大气活动中心。高压中心位置在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一带,春季东移,盛夏时消失。受高压控制区天气晴朗,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