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跟不上实际需求会导致通货紧缩,反之货币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则会造成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
2.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
3.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
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一般来说,单要素论的观点对于判断通货紧缩发生及其治理更为科学。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
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一、货币供给过于市场需求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而影响人民大众的购买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二、货币的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会造成市场萎缩,失业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同样减缓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走出全球经济萧条的危机,像我国前些天启动的四万亿投资,就是为了加大市场的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