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洛伊德“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这句话

2024-12-26 10:45:5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思维是多种意识交织影响的结果,不是某一种意识决定的,说是弥补童年缺失的意识会在伴随人一生,这是可行的,但它到底在思维的形成中占了多大的比重,会不会起主导作用,这就因人而异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

有些父母想用孩子的一生来弥补他失败的缺失。

为什么,因为他们受刺激受大了。

有些孩子想用各种装逼来弥补无知的缺失。

为什么,因为他们受刺激受大了。

有些人想用用权利来弥补金钱,用金钱来弥补感情,

用感情来弥补真爱,用真爱来弥补信仰,

用信仰来弥补绝望……

为什么,因为他们受刺激受大了。

…………

如你所见,这些SB都失败了,注定的。

所有的弥补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为他们在童年的时候,就被打败了。

所以,他们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你要理解,

弗洛伊德首先是医生,是临床医生,

然后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医生。

他的理论和这些话,都是针对患者说的。

如你所见,

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患者,只是轻重不一。

你不理解,有一种可能是,你病得很轻。

回答2:

傍晚停车的时候,小区门口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人突然转头破口大骂“你能快点吗?笨死了……”

我转头一看,一辆白色汽车停在路口,我以为女人是说男人停车笨,车里的男人看过来但没说话。

女人还在骂着,一个孩子跑过来,女人恨恨地拍了孩子后背一下继续骂道“你不怕死啊,你怎么不被撞死?”然后转头直冲冲往前走,孩子跟在后面跑着。

在这个知了聒噪不停的闷热傍晚,突然有一种心在滴血的感觉。这个喧嚣的世界,突然死寂一般,似乎只剩女人的骂声回响……

我为那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无关感到庆幸,更为这个还跑不快的孩子感受心疼和担忧。

女人是孩子的妈妈吗?我心里好怕答案是“是”

我很清楚这将是孩子未来成长过程中无法忘记的伤痛。

毕淑敏说,即便是在一个非常完美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难免会受到心灵的伤害,造成童年时期某些东西的缺失。

佛洛依德曾经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经过那么多年的学习,我很了解自己现在的性格形成也来自童年的缺失。“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这句话真的很对。后来我又知道一个词,叫做“讨好型人格”。

这就是一种对童年形成的性格的一种弥补。讨好着每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意,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是听别人的。在公司和同事吃饭的时候,会一起商量今天去哪里吃呢?吃什么呢?不管我有没有想法的我都会先问她的意见“你决定吧,你想吃什么呢?我都可以呀”

如果她说了,那就去。如果她也没有想吃的,这个时候我才会小心翼翼的说出我的想法,如果她表现出一点不喜欢,我立马就能察觉出来,这真的可以说是我的天赋了,我总能一下子感觉出对方的意向。我就会立即改口说,其实,我也没想好到底去哪里吃,那个饭店我也只是随口一说,还是你定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更愿意一个人去吃饭,去吃自己想吃的,还不用在意吃快点还是慢点!

同样我也学会了去了解他人。特别在意一个人时,我不仅会观察TA的现状:价值取向、怪癖嗜好、具有心理学意味的身体语言、内心隐秘的快乐和伤痛,也会关注TA的源头童年。

我笃信一个判断:人在成年之后的种种执与迷,多半是在为童年还愿,你童年缺失什么,成年后就会追逐什么;童年受到了怎样的扭曲,成年后就会加倍地反弹。

然而,背负创伤长大的人,更容易将过往糟糕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和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一次次进入伤害的恶性循环中。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今天看到那位妈妈曾经也是受伤的小孩。

每个人的童年都或多或少有缺陷,时间能让我们淡忘曾经痛苦,却无法改变这些经历在我们人格中投下的阴影,唯有选择正视并疗愈过去,我们才能踏上重建内心的旅程。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回答3:

思维是多种意识交织影响的结果,不是某一种意识决定的,说是弥补童年缺失的意识会在伴随人一生,这是可行的,但它到底在思维的形成中占了多大的比重,会不会起主导作用,这就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