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孝文化的理解

谈谈你对孝文化的理解注意是孝文化,不是孝
2025-02-23 04:34: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从家庭意义上看,“孝”体现为对父母绝对权威的顺从;从社会意义上看,“孝”即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绝对服从。表面上看社会小单元的家庭以“孝顺”、“孝敬”为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对生育自己的人有所亏欠,并且一定要顺从、孝顺、赡养生育自己的人,这是汉文化价值观的公理性基础,也就是说不用论证也没必要论证的道德根基。这个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
《论语·学而》。即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

由于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顺父母,父母给你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你若不听从即为不孝;大孝则是忠于主子,对于主子个人意志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体制你若有所叛逆即为“不忠”,对统治者的“不忠”是灭门大罪,株连九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都是不孝,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古代的“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从保持自己身体完整开始到当官光宗耀祖结束。

回答2: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回答3:

孝文化不如家文化,人用心顾好家是大前题,孝不孝的可勿略不计,父母见着家搞得还不错脸上也有光,老东西当屈点,年少的当伸点,这符合家的兴盛。

回答4:

孝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含义, 它是从我国的身份社会,春秋时期发育来的。那时候所讲的孝不仅仅是孝顺,更是一种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则。

回答5:

孝不只嘴上说说而已,也要做出行动。每个公民理因做的。他们把你从小养大,你也应回报他们。现在,你想一想,每一次吵架你是否后悔。倘若你真悔,那你还有良心嘛。孟子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应展活动或再敬老节日的时候在外的子孙好好回家看看父母。别总忙于工作,等你想在去见父母时,他们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