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豆瓣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27164/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就看到一个孤儿——贝比诺。贝比诺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坚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会来接他。
马修用自己执着的心,建立了合唱团,还发现了一个拥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他的嗓音与众不同,这也让他获得了马修的信任,马修也让他在合唱团中独唱。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马修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可最后被解雇了,但在他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曾今无恶不作、行为极差的那些学生,向他扔纸飞机,飞机上写了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告别,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在这部电影中,校长受这所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行为所影响,常常虐待学生,但在后来,在马修的劝说下,他还尝试着折纸飞机;还有一次,他被学生们用球击中了头,不但没有去责骂学生们,反而和他们一起踢球,校长也逐渐变得善良了,但他还是太注重于名利,最后被上级开除了。
马修老师虽然仅仅是一个学监,而且他做的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创造什么完整的教育理论,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的确,马修老师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们犯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容忍的,都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启示: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看到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教育,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体制下的生命
“不要被他天使一样的面孔欺骗,他有一个魔鬼的灵魂。”看过影片的人,应该对这句话的印象甚为深刻。当目光与目光相遇,观影者会更加好奇,为何那清澈的双眸之后是一个魔鬼的灵魂。
故事在主人公的尘封了50年的回忆中缓缓展开……处于人生低谷的助理教师(学监)来到“池塘之底”辅育院。孩子们的恶作剧导致一位老管理员的受伤,一名教师因承受不了压力离开,校长声称不抓到肇事者,就取消所有娱乐活动并逐个学生关禁闭……克莱蒙·马修的第一天工作就在这样开始了。校长的“行动与反应”制度使校园到处充斥着无理的体罚与默默的反抗。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身心俱疲。
强压之下,主人公皮埃尔和小伙伴们用各种方式戏谑着带给他们恐惧和压抑的校园管理者。在梦想路上不断失意的克莱蒙·马修与学生的第一次“交锋”似乎再次挫败。而他的智慧和善良却让孩子们慢慢看到了池塘之底的春光一缕。音乐唤醒了学生们内心的纯真与纯美,校园生活不再是冰冷的管制,每一位学生都在克莱蒙·马修的引导下爱上了音乐,皮埃尔懂得了感恩,孩子们开始慢慢建立正常的是非观。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在克莱蒙·马修的鼓励下才没有被埋没,在克莱蒙被迫离开学校后,皮埃尔也离开了池塘之底,就此踏上音乐之路。
19世纪的40年代末的法国小乡村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强硬的铁腕似乎总可以快速有效地带来暂时的“安定与服从”。然而,被禁锢了自由的生命,在樊笼中却更加渴求自由和平等。在不断受到重创、挫败后和合而成的一种逆向成长力。在影片中,那位承受不了压力而离开的老师的眼中,这些孩子是叛逆的,如同魔鬼一般。而被他比喻成魔鬼的皮埃尔,却在克莱蒙·马修的循循善诱下变成了不仅具有天使面孔而且拥有天籁之音的音乐少年。在克莱蒙·马修的建议下,离开了池塘之底,到音乐学院继续求学。影片开篇的回忆者——世界著名指挥家,正是当年被称为“有着魔鬼灵魂”的皮埃尔·莫昂克。导演和编剧的巧妙设置,让这部影片更加深入人心,历经岁月,日久弥新。
我们不愿想象,却不得不去思考,如果池塘之底从没有出现过克莱蒙·马修这样身居弱势却敢于对抗铁腕,敢于用自己的臂膀去托举孩子们渴望的小人物,故事将会怎样?不同的体制带来不同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克莱蒙·马修这样勇敢、伟大的小人物,他们发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缺乏的是对这种声音的聆听,对小人物的理解和鼓励。
豆瓣好多呢,看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