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时期:基本各自为战,没有什么学派可言。最有影响力的几个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期讨论世界的同一构成,后期讨论世界的二元本体,并加入了伦理学因素。
中世纪:教父哲学、唯名论、唯实论。最突出的讨论内容是自由意志,并最终涉及到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问题。
近代:英国经验论、欧陆唯理论、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近代哲学的主流是认识论,即对认识来源的争论,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词,前者认为认识来自经验,后者认为认识来自理念,后由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对双方做出了部分整合。在此之外,启蒙思想家主要注重政治理论,而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则属于英国经验论在欧陆的一种发展。
现代:实证主义:认为哲学观点必须是获得或者能够获得实证的观点,无法证实的观点没有意义。实用主义:认为一个概念的全部定义取决于这一概念所产生的作用。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发展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并将其定义为意志,是生命体,甚至非生命体的本能。叔本华认为,存在物的意志是想方设法维持生存;尼采认为,存在物不仅要维持生存,还要想方设法释放自己的权力意志,通过毁灭其他竞争者以获得生存空间。生命哲学:重点在于对生命-时间-绵延的研究,认为时间和运动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间断性,像一条没有终点而无尽流淌的河流。功利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善,痛苦就是恶;幸福与痛苦对立,可以抵消,不同个体的幸福可以加总、计算,为了集体的幸福可以强制性牺牲个体。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接过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一切哲学问题终究都是逻辑问题,从逻辑入手是哲学问题唯一有效的切入点。现象学:研究现象本身。现象学打破了传统哲学本质-现象的二元对立,把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问题变成了在我们面前所展示的是否是现象本身,并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唯理论和经验论所没能解决的认识来源问题,同时从真正意义上克服了十九世纪末期的哲学危机,为哲学赢取了现代性的独立与存在。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现象学的后续,利用现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有关人-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都认为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是按照一定的模式由许多成分组成,其中每一个成分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他们都力图以此超越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结构,同时否定结构的历史性,认为结构超越了时间。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结合物,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具理性危机。英美科学哲学:以否证论为先导,研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和内在逻辑。英美政治哲学:主要是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立,重点分歧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和自由能否换算成数字进行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