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指位于其他国家国境之内而与本国不相毗邻的领土,或同一国家内位于某一行政区域包围之中而为另一行政区域管辖的土地。飞地既可存在于国与国之间,也可存在于某一国家范围内的行政区域之间。如中国青海省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一块飞地,在省境西南隅,不与该州的土地毗连,中间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所隔。
中国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不仅具有历时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共时性的特点,即: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存在着经历了历史的风尘而传承至今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文化“飞地”(借用地理学上的概念词语),★即在一个文化区域之内,有一块文化形态相对封闭的较小的地区,相对完整地保存着一种外来的、异质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形态。文化“飞地”的形成,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平服盘踞于云南的元梁王巴匝尔斡尔密,调集30万大军,屯兵于今贵州安顺地区,当年的一部分将士及其家属,遂流落于安顺周围方圆近百里的的范围内,形成相对封闭的屯堡,他们的后裔,至今还保留着家乡江南一带(如安徽凤阳等)汉族遗民的语言、建筑、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如花灯、军傩)、口头文学、服装服饰(如凤头花鞋、长衣大袖)、婚姻制度(1949年前极少与本群体处的少数民族和后期迁移来的汉族通婚)和家族谱系等一整套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以文化上的“飞地”形式而保存下来的遗民文化,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而今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文化”一词已成学界的时尚。
又如:明永乐十年(1412年)修建武当宫观,从全国各地调集30万民工,前后历时20年。这些民工后来多落根于秦岭之南、汉水之北的武当山周边地区。三年前,来自北京、武汉和成都的文化学者和音乐学者,在武当山下集会研讨确认,地处武当山后山的官山镇吕家河村,自然条件封闭,明永乐年间修建武当山道教宫观的民工,大多落籍于周围地区,五方杂处,他们带来了江南、中原、陕西等地区的斑斓多样的民歌。村民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至今保存了六七百年前他们从各地带来的大量传统民歌。据调查,村内能连续唱民歌2小时以上的村民达85人,占全村749人的11.3%,其中能唱千首民歌的有4人,能唱百首以上的124人。在该村还发现了长篇叙事诗多部。他们唱民歌(无论是短篇抒情歌或长篇叙事诗),均伴以当地独特的打击乐器。唱民歌依然是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社会和文化起着整合作用。当地民间文学搜集者李征康已经搜集并整理出抒情短歌(按其形式和功能,分为阴歌和阳歌两大类)3000多首,叙事长歌15部。据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蒲亨强先生确认,此村所演唱的曲调达72种,多数都渊源有自,与本地土著文化传统迥异,别于周边的强势文化——荆楚文化,有的与江南小调相合,有的则显然来自秦岭以北及中原地区。这块处在深山皱褶里的文化保留地,不仅对于研究文化的移动和变迁,而且对于研究中原、沿海文化古代形态与交融过程,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曾应邀在该村作短暂观光调查,李征康先生也曾把他搜集到的全部长篇叙事诗15部寄来给我过目,阅读过程,宛若回到了几百年前的那种特定文化情境之中。而长篇叙事诗的发现,加上在鄂西北其他地区、沿海吴越地区发现的上百部长诗,上世纪20年代学界关于中国不富于叙事传统的结论,则可不攻自破了。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相对封闭条件下保存完好的文化“飞地”,一旦被学者们公诸于众,便很快成为旅游商们的猎物,为捞钱而开发为旅游景区,从而这些地方的古老文化就面临着消亡的灾难。因此,摆在政府和学界面前的责任,无疑是重大而紧迫的。
你知道什么是飞地吗?简单来说,就是有块明明归自己管的地盘,但却和本地区分离开了,想要去那的话,还得“飞”过别人的属地才能到,这种“流落在外”的土地,就被人们称为“外飞地”,比如跟美国本土隔着一个加拿大的阿拉斯加,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