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渔民节,渔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常常进行开光、敬龙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动。渔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
2、谷雨祭海祈福,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息了一冬,渔民开始整网打渔,为了预祝丰收,最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人们虔诚地向海神献祭,并举行盛大仪式,成为渔家狂欢节。
3、剪纸,海里的鱼、虾、蟹以及渔家生活和海上劳作等场景都栩栩如生,形成独具威海特色的“海味剪纸”。
4、乳山大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与海阳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四大秧歌。
5、新船点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
一,威海节庆风俗:
1,荣成国际渔民节 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渔民为主体,以渔村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种海上运动项目、大型民俗观光旅游活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和海洋渔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
荣成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大兴鱼盐之利。每年谷雨,春汛来临,百鱼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渔民又忙碌起来,捕鱼赶海,开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产。为感谢“海神”赐给的丰厚鱼虾,祝愿天天鱼虾满仓,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渔民们便在谷雨节这天举行传统的祭神活动,从此谷雨节便成了荣成渔民的佳节。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渔民将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渗透到谷雨节中,由纯祭神保平安的期望心理进入对酒当歌,喜庆丰收,载歌载舞的高尚境界,使这一活动水平越来越高,成为荣成渔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娱乐内容。为顺应广大渔民心愿,弘扬民族文化,荣成市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举办荣成国际渔民节。
荣成国际渔民节第一、二届均为谷雨期间举办,历时两天。第三届(1993)开始改为7月24日至7月28日举办。连续举办四届后,又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每年渔民节都有近万名中外来宾和10万当地群众参加,渔民节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开放、共同繁荣为宗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典礼仪式、游艺活动、观光旅游活动,举办了地方名优产品和书画等展览、经贸洽谈、文艺晚会等活动,使渔民节成为中国海文化盛会,赢得了中外来宾的高度赞誉。
2,中国威海国际钓鱼节 时间是10月上旬,邀请国内外钓鱼爱好者参加海水舟钓、矶钓比赛、淡水抛杆比赛、康乐赛等丰富多彩的比赛项目,在举办国际钓鱼比赛的同时举办全国渔具博览会。
3,中国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 时间是9月上旬,由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主要内容有国际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旅游考察、新闻发布会、文艺晚会等。
4,中国威海海鲜节 时间是5月上旬,全市百余家旅游饭店联手推出海鲜特色宴,为游客现场烹制海鲜美食。
二,威海渔民风俗:
威海海岸线1000多公里,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过去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无力摆脱大自然的奴役,不能预测,也不能征服,面对既能赐给福气,又能带来灾祸的浩瀚大海,既敬又畏,只好乞求于神灵,久而久之,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些习俗。
1,说话忌讳
大海赋予渔家人豪爽、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到渔家做客是常事,鱼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上桌菜,吃鱼时,一般要把整条鱼放在盘中,在吃完鱼的上面要吃下面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应该说“把鱼转过来”或“把鱼划过来”渔民认为翻字有海上翻船之嫌,渔民在逢年过节或在平日里改善生活时,都少不了包饺子,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但不同的是,包好的饺子下锅时,人们不能说“下饺子”而应该说“煮饺子”,因为“下”有沉入大海之嫌,对常年在海上作业的渔民来说很不吉利,渔民以海为生,当他们要告别亲人,扬帆远行时,通常说“出海”有“出入平安”的意思,渔民一般田地比较少,烧饭时的燃料以煤为主,但渔民通常称之为“扎子”不说“煤”,因为“煤”与“霉”字谐音,有“倒霉”“霉气”之说,很不吉利,渔民常年与海打交道,难免有闪失落入海中,或因为大海的喜怒无常偶尔有事故发生。但在船上出了事故之后,比如落入海里淹死了,人们不说“海”字,通常都说:“落水了”因为海里有流,所有物体随流,也就是渔民说的“听流不听风”。渔发出海坐在船上时,不许坐在船帮并将脚伸进海里,据说这样会对龙王和海神不敬,要受到报应的。同时也有“防止被鱼咬伤”的意思,渔民吃饭时有一个习惯,吃完饭后筷子放在桌子上面,而不能横放在碗上。因为横放在碗上,就好像渔民在大海上遇到大风浪无计可施,只好将橹桨横在船上,落下帆,放下桅杆,随风飘荡,听天由命了。
2,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这是为了让神仙看到,他们认为上升的香烟能把他们心愿带给天上的神仙,能保佑他们海上发财,老子《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教十分崇尚“三”这个数字的,所以他们出海前通常烧“三柱香”。
3,新船点睛
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标志着一个新的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4,春日祭网
春暖花开、渔民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烤渔网的习俗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过去的渔网是棉线织成,为防止腐烂,用加热的猪血浸透,凉干方可使用。渔网存放了一冬天后,有霉气,异味,新“血”的渔网有血腥味,用谷草烤后,可除掉异味,便于鱼虾进网。
5,祭祀渔神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黄花鱼或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敲锣鼓是告诉邻船见“”了,烧香是求海神多往网里赶鱼,有好收成。
6,许愿还愿
渔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大雾天气,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渔民们想要获得平安,或为达到第一目的,便在船头上烧香许愿。有的人许猪、有的人许船、有的人许灯,求龙王和海神娘娘保佑。传说有的时候海神娘娘还“真来”送灯 ,隐约可见一团绿荧荧的光(海生物磷光所致)或在船桅或在船头随近晃动。这时渔民便有了战胜风浪的信心,也大体知道船离岸的位置,如果灯挂在大桅杆上,显示船离岸的位置,如果灯挂在大桅杆上,显示船离岸礁远,无大的危险,灯挂在一桅杆上,是船 离礁石较近,应马上采取措施,防止渔船有危险,渔民要做的最坏的准备。渔船脱险了,回岸后,渔民便到娘娘庙进香还愿。送去小船,纸灯待,感谢海神娘娘救命之恩。如果娘娘没有送灯,渔船平安脱离险境,则到龙王庙烧香还愿,感谢龙王爷的恩典,由于渔业生产的危险性,渔民通常父子不同船,以支撑一个家庭。总之,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否则将大祸临头。据说成山头的庙宇和靖子村的“风仁有里“牌匾都是还愿时留下的。
7,观测龙风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被渔民称为“龙风日”据说龙王这天要预知一年的风情,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风力的大小,风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测一年的天气,因为海上做业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尘,而是风。这种习俗与渔民长期观测天气的习惯有关,他们不但在龙风日这天观测风,平时在海上作业时时观测季节风的来去时间,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凭此来预测天气好坏,风、雨、雾、晴。
8,船上的忌讳
渔船上的各个部位,都有一定的讲究,不能随便起坐,也不得随处大小便。特别是船头,船左舷“大主”“二主”等部位尤为讲究,否则就是犯了戒,渔船两舷有四个木橛,左边两个,右边两个,用于挂网绠,拴锚缆。船尾两测的木橛高,称“大主”,船头两侧的矮,称“二主”。如在此处犯了戒,便要砍断网绳缆。船在舷为进财门,如果在此犯了规矩,便是堵了进财门,要受惩罚,向财神请罪。在船头犯戒是欺船主,是亵渎神明(指龙王)的行为,如果谁在船头大小便,有人便将其一脚踢入水中,然后再求上船以示惩罚。
渔民在海上捕鱼期间不许剃头,头发长了必须在出海前或者回岸后剃,渔民忌讳“剃”字,这剃字意味着网具受损失。旧时候,对妇女特别歧视,不准妇女上船,更不准妇女跨船头、网具、大橹、斧头等。怀孕妇女不许摸渔网,渔线或从上面走过去,寓为血气冲扑。渔线渔网如果被妇女碰了或者摸了,就要用谷秸草烤烤,或将渔网渔线砍断几股另接上去,方可使用。
三,威海传统喜庆风俗:
1,看喜:妇女生小孩后,亲朋好友带礼物登门贺喜。
2,过百岁:小孩生后100天,由家中长者抱着走面步,意味着健康百岁,而且在百岁这一天,还要给孩子拍照留念。
3,赶生日:孩子一周岁时,亲朋蒸大圆饼和“锔锔”送去祝贺。
4,庆寿:老人到六十周岁后,每逢生日亲朋,儿女带寿酒,寿星画联等寿礼前去庆寿。
5,婚事:旧时婚烟均为父母包办,由媒人提亲,一般“门当户对”属相对头,岁数合适,一般男大于女二、三岁。双方父母同意后,则定亲,婚日由男方择定,并将婚礼送女方家。结婚:男方称“将媳妇”女方称“出门子”由男方备官轿,彩轿各一乘,男乘彩去嫁,新媳妇要由叔或兄抱上轿,头蒙红布,回来时男乘官轿,女乘彩轿,嫁妆随之,宾客相送,下轿时,要由已婚妇女领着媳妇。当晚,大家“闹洞房”,看嫁妆,三日后,娘家来人看望,称“看出息”,第九天新娘回家省亲,称“站九”,娘家要烙“抓果”给带回婆家回赠。
威 海 节 庆 风 俗
春节:阴历年节,门贴春联,张灯结彩,衣着更表,美酒佳肴,欢庆新春,全家团圆。
上元: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其夜称元霄。这天,人们纷纷的用石来做“面灯”,灯四周分别捏一至十二个褶,象征十二个月,并且按全家生肖用面捏“属”,蒸完后,晚上每一个“灯”和“属”都点上蜡烛,看灯花,并且在大门挂彩灯,俗称“观光”庆祝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捏生肖,民间称为“捏属儿”传统的方法是用黄豆细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的小巧玲珑为主,生肖动物的姿态或立、或卧、或奔、或飞,都靠即兴发挥,随心所欲。但是无论如何造型都要设计安排配上一蔬菜的种子或叶子,用以象征“五谷丰登”,每一个生肖背上都背一个灯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缠着棉絮的小棍儿,俗称为“灯捻”。灯碗的形状区别:马和猪驮的是“元宝碗”求“金狗银猪驮宝来”的彩头。其它生肖驮“十二花瓣”灯碗,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
近年捏生肖改为白面,样子更加好看,也不加灯碗,不点燃欣赏之后分面食之,也能调动全家的欢乐气氛。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用彩纸剪成龙凤,花贴在站上或窗上,称作“贴窗花”这一天人们用花布剪成方块穿成串,称作“小龙尾”挂在小孩子和牲口的头上。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此曰寒食禁火,扫墓祭奠,威海只有少数人(皂埠)过此节。
清明:人们此日到墓地祭扫祖坟,妇女蒸面燕,以示春暖燕来。
端午:这天人们吃鸡蛋、鸭蛋、棕子,并在门上挂艾蒿、大蒜、桃枝和布别猴子,儿童手指和足趾五色彩线,以驱除灾魔和不祥,钟馗是端午节之神。
六月六:这天,人们多吃包子,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的歌谣,富贵之家多在此日晒衣服,读书之人则多在此日晒书。
七月七: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天人们烙面果,妇女设香案于中厅,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名曰“乞巧”。
中元:阴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多摆祭水果、点心、祭念亡故之人,海上渔民,此夜点放海灯,以招亡魂,商户以此日为“财神节”,祭财神,求发财。
仲秋:此日人们食月饼,求团圆,晚饭后,人们边吃月饼边赏月。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又称九重阳,古人此日蒸面糕,酿菊花酒,登高野游,以旷心怀而得高寿。
十月半日:阴历十月初一,此日同姓后代多到祖墓祭祀。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寒冷的冬季来临,称过多,此月有祭祖于家中。
腊八日:阴历十二月初八,是和尚的一个节日,传到民间,在这天们食米、豆、枣等多种粮食合煮的粥,称“腊八粥”。
小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各户以麦芽糖、大枣祭灶神,名曰辞灶。祝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除夕:腊日最后一天为除日,除夕是阴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半夜天祭天地,鬼神,祖先。晚上到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等。除夕的零点是两年的分水岭,除日的活动很多,有三大特点:一是响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安岁)。除日祭祖仪式最为隆重,下午把家谱中无者的姓名及挂上,备好香炉、灯花、长绒、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到了晚上,人们开始动手包饺子,这天的饺子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吃的,在饺子馅里,人们故意把硬币或大枣和在饺子馅里边,如果吃的时候有谁吃到其中的任何一个,就说明这个人很有福气,而且预示这一年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
这一天,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饺子,燃放鞭炮;通夜不眠,名曰“守岁”,家长也会分守岁钱给儿孙辈。
立春:山东各地有“咬春”“尝春”的习俗,在威海,我们一般称“打春”在农村人们认为立春时咬一口生萝卜,可以消除春困,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尝春”类似“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代人已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谓之“迎春饺子打春面”。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立秋:立秋这一天,胶东地区的妇女、儿童竟相采集楸叶或桐叶,剪作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以在立秋之后,天气仍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日洗澡 ,认为立秋日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