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 影响。自己参照以上标准对比一下9知道了!!!
1.河南洛阳
黄河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古时依水建城,方便取水用水。河南地处平原耕地多,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少自然灾害,所以古时喜欢在这些条件好的地方定都。
2.陕西长安:
(1)古代其前经济中心在北方;
(2)北边草原一直有竞争对手,立都在南方则无法展开有效的竞争,对西域对北方的控制都有问题;
(3)长安表里山河,地形易守难攻;
(4)此地基本上是整个中国的地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
洛阳 是十三朝古都,地处中原,人杰地灵,交通十分便利,城市绿化最好,还有很多旅游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