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三国小故事

2024-12-13 16:27:1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刘备与刘巴

  当年,刘备得到孔明之后,曾说过他得到孔明是“如鱼得水”,这样的君臣关系,羡煞了后世百代。

  三顾茅庐的传奇,世人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但是,如果以为诸葛亮是刘备寻访贤才的过程中,最为辛苦的一个,那你就错了。

  另一位奇才,刘备追他追得更辛苦,追遍了荆州益州,差点要杀到交趾去;追他的过程中,有时高兴得要开宴会,有时气得想干脆把他砍死算了。

  而且,追到孔明之后,随便刘备爱怎么睡就怎么睡,(三国的君臣常同眠以增进感情,这里所说的睡就是睡的意思,不要想太多!)这个人身在蜀营,还是冷若冰霜,好像蜀国的人都欠他一样。

  他就是超可爱的刘巴。

  此人的才干,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挖角最力的也是诸葛亮。为了把他请出来,刘备阵营几乎是全部动员,这位架子奇大的刘巴,何许人也?

  刘巴字子初,是荆州世家名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干,不过却是打从他出名开始,就以“讨厌刘备”出名。偏偏他跟刘备有缘到了极点,不管他怎么闪,都会遇到刘备。

  他十八岁时,在荆州担任郡署户曹吏主记主簿。当时刘备正好来荆州投奔刘表。

  刘巴何时开始讨厌刘备,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时他已经十分有名气,刘备叫刘表的甥儿周不疑去向他求学,刘巴一听是刘备介绍的,拼命推辞,说自己承当不起,大大谦虚了一番。本来这只能证明他很谦虚,不能证明他讨厌刘备,但是不久之后,刘备就发现原来他真的是讨厌自己的。

  在赤壁之战前夕,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开始逃难,荆州的士族都跟着刘备走,只有刘巴一个人往北上,去找曹操。这下可表明他宁愿去当汉贼,也不要跟刘备。

  曹操对他的投奔又惊又喜,任命他做掾(助理),后来曹操叫他去招抚长沙、零陵等地,这是委以极大的重任。刘巴说:“我不去。”曹操很奇怪,我要重用你,你居然不肯?当然就问原因了。刘巴臭着脸说:“刘备在荆州,我不要去1原来长沙等地就在荆州以南。

  曹操似乎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义,笑着说:“安啦!万一你遇到刘备,我派六军去保护你1

  “你说的喔1有了这句保证,刘巴才上路了。

  想不到,他真的很衰,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诸葛亮指导刘备的战略就是去夺长沙、零陵等郡。

  刘备入主零陵,听说刘巴也在这里,非常地高兴。神经少一条的刘备还以为上次他没跟自己南下,是被曹操抓去的关系。当刘备很热情地准备去找刘巴叙叙旧,才发现刘巴逃走了,而且逃得很远,逃到交趾(越南)。

  刘备再怎么迟钝,也终于发现人家真的不想理自己。贤才是都有点架子没错,但是当初他去三顾茅芦时,孔明虽然也躲了他几次,至少没有逃走啊!(亮:“我是来不及跑。”)刘备觉得很没面子,好像受到满大的伤害。

  如果他知道刘巴有多讨厌他,他可能会更伤心。刘巴逃到越南还不够,怕刘备透过管道找到他,刘巴还改名换姓。

  老天好像有意跟刘巴闹,逃到交趾改姓张的刘巴,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士燮是拥吴派,也是三国时代少数没有卷入斗争的领导者。或许是刘巴给他的意见与他的作风不合,两人处得不好,刘巴便离开了。经由牂牁道时,被益州郡守拘留,(我猜是他报假名,跟证件不合之类的问题)差点要被杀掉。(注:这个益州郡,与益州没有关系,是在云南剩)所幸太守的主簿觉得刘巴似乎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不愧是三国时代,乡下地方的一个科长都有水镜先生的识人功力),便将他送去见见益州牧刘璋。

  熟悉三国史的人大概都已经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了。

  刘璋本来是亲曹派,派张松去对曹操表明态度。不料因为张松其貌不扬,曹操对他冷冷淡淡,憋了一肚子气回来的张松便劝刘璋和刘备合起来对付曹操。刘璋没什么主见,也就同意了。(曹操正值赤壁战败,莫名其妙又少了个盟友,真是,人在走霉运的时候,什么都不顺……)

  这时刘巴被抓到刘璋面前,刘璋以前就听过他的大名,大喜过望,马上问他对自己有什么好的意见?刘巴只给他一个意见:“不要接纳刘备。”

  刘璋不听,益州果然被刘备并吞。刘巴要再度展开他的“远离刘备之旅”,却被堵住,刘备这回卯起来不让他跑了。孔明写信给刘巴说:“你躲不掉的!天命如此,刘备就是你的真命天子,认命吧!给我出来1刘巴回信说:“我是替刘璋办事的,事情没办好,你应该放我回家才对,讲那个什么话1

  总之,孔明死ㄠ活ㄠ,还是把刘巴ㄠ出来了。

  刘巴大概是放弃挣扎,只好答应为刘备效命。但是“你可以得到我的身体,不能得到我的心”,刘巴还是继续讨厌刘备。

  所谓“嫌乌及屋”,他对张飞、关羽当然也没有好脸色。那个跟他老哥一样少了一根神经的张飞,居然还兴冲冲地跑到刘巴家睡觉。可能是听说刘巴讨厌刘备,张飞对他很好奇吧?也可能张飞还说过:“他的假名也姓张,我想他可能比较喜欢我1之类很得意的话,也想体验一下大哥跟孔明同榻而寝、如鱼得水的感觉,便也去跟刘巴挤同一张床。

  刘巴没想到除了帮刘备处理公事之外,还要陪他老弟睡……(我想这个谁都想不到的),睡就让他睡,我不讲话可以吧?张飞在刘巴家赖了一整天,东问西问,刘巴都没开口吐出一个字,(可能会是不好听的字),张飞终于发现(你早在进门见到他的脸色就该发现!)刘巴不欢迎自己(正确地说是很讨厌!)。张飞气得哇哇叫,孔明赶快居中调解,刘巴还是爱理不理地说:“我干嘛要理他?”(对啊!张飞你没事去别人家睡觉干什么?)

  最好笑的是这件事居然连吴国都知道了,吴国君臣在东家长西家短时(门外挂着“战略研讨中心”的牌子),聊到这事,张昭说:“刘巴实在是很不上道,对张飞这么没礼貌。”孙权说:“刘巴就是这样嘛,高人都是有架子的。”(实在是有够没意义的对话,更无聊的是写史的人还把它记下来。。。。。不过,呵呵,我喜欢,可爱的裴松之。)

  刘巴虽然很跩,却有跩的本钱,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国库空空,刘备十分忧心。刘巴说:“小事一件,三个动作搞定:一、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二、统一全国物价;三、实行公卖制度。”真不是盖的,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孔明ㄠ他真是ㄠ得太漂亮了!

  不禁想到咱们中华民国国库空虚,健保可能要涨价,还有可能加税。要是有刘巴这么一号人物,不知有多好呢~~~

  这件事上面,就可以看出刘巴的能力实在罕见,但是他的态度非常被动,事情不塞给他,他绝不会抢着做。想也知道,他本来就是被逼着帮刘备的,当然不会追求表现。蜀国建国之后,诏命公文什么的都是刘巴写的,国号年号也都是他定的(好在他没有公报私仇,把蜀国取名为“输国”,年号章武取为“章螂”),但他实在太不愿意被后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备:“当我的手下真的有这么丢脸吗?1),因此,关于他的记载确实很少。

  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时年只有三十九岁。总计花了十三年(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光)躲刘备,最后八年才认命。死后的他,总算可以摆脱刘备。

  然而,他在天堂只清静了不到一天(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刘备就跟来了。没错,刘巴去世的第二年,刘备也死了!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撞见。他们真是有缘啊!

  刘巴讨厌刘备的原因(猜的):

  一、平平都姓刘,打不下一片地盘也就算了,到处自称中山王刘靖的后代,很丢姓刘的脸耶!

  二、投奔刘表也就算了,上个厕所还和刘表研究你的大腿,怎么有这么无聊的人啊?

  三、大腿长肉也没办法,毕竟上了年纪,但是你可以去运动啊!哪有人长了赘肉就哭的?

  四、我的职位是主事主簿,是管会计的,不是批作业簿的!你叫甥儿来拜我为师,真是莫名其妙。

  五、徐庶、水镜先生的态度都很明显了,叫你不要去吵孔明,你是真的不懂还是装傻?

  六、孔明说你睡相不好,还爱找他一起睡,弄得孔明严重睡眠不足(卧龙就是很需要睡眠的龙,你懂不懂!),只好请求去东吴出使,你实在太不体贴他了。

  七、每次打了败仗,请发挥一点公德心,不要随地乱丢老婆儿子,至少用个垃圾袋装起来。也免得老是要赵云替你埋、替你捡。

  八、以前孙权就要跟你合作夺益州,你说刘璋是你本家,哭着求孙权放过他,结果咧?

回答2:

你在这里看看吧!!!!
这里有很多三国时候的故事.

http://www.oklink.net/gdwx/4dmz/2/index.html

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gyy/sgyy.htm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l/luoguanzhong/sgyy/001.htm

希望有和你意的!

回答3:

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三分虚.

实际里边很多故事是神话诸葛亮的,具体的说就太多了,我列举最精彩的几点吧.

舌战群儒:此故事并为发生过.诸葛亮此时需要做的不是舌战群儒,而是如何说服孙权和蜀联盟.而且史书上也没有这段,凭借诸葛亮的计谋不会设计这一段.舌战群儒只是为了表明诸葛亮的口才好而由罗贯中虚拟出来的.

周瑜是主降派:此处智激周瑜,此事从未发生过,也根本不可能发生.
史书<三国志>记载,周瑜回吴并非吴国太建议由孙权招回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吴国太这个人.
真实的事是诸葛亮与鲁肃私下会谈后,子敬向孙权建议招回孙权,因为子敬是主站派,所以如果周昱是主降派鲁肃不可能向孙权建议招回周瑜的,正因为周瑜是主战派鲁肃才敢于在这时建议招回大都督,以说服孙权.
因为周瑜是主战派,所以根本不会发生智激周瑜,而且凭借周瑜并不比诸葛亮差的智商上,周瑜不会感叹出:既生瑜,何生亮的.

火烧联营:\
此事确有,但此事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是黄盖的计谋,至于东南风只是凑巧,恰巧在哪天有东南风,所以史书才记载:天亡曹公.
更不会有三国演义上诸葛亮手心那几句话: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事是罗贯中捏造出来的.
<<三国志>>记载此事是黄盖计谋,与"周瑜打黄盖"成语是一起的.

草船借箭:
此事有,但也不是诸葛亮的谋划,真正的人是孙权,发生时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之后的若干年,发生的也是巧合,孙权偶遇曹操,无奈下才有草船借箭之说.

曹公八十万大军:
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众多,但绝对没有八十万,张昭说过:曹公百万之众,实际曹操除了打刘表得到了20万左右的水军,其他的长途征战并未有多少,而赤壁之战仅仅是个遭遇战,也就是不是事先定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有学术研究称: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实际上只有5000人,所以才会大败.而刘表留下的数十万军队在此战役里并未派上用场.

曹操败走华容道:
此事有,但是中间有一点没有发生过,就是关羽守在华容道,此事压根就子虚乌有,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因路面泥泞,命老弱残兵用草铺路,路还未铺好就骑兵通过,死了好多人,曹操在出华容道时说过一句话在三国志有记载,白话就是刘备始终是我的对手,可惜这次他失误了,如果他在华容道派兵守侯,我今天是不能活着出去的.可见此事虚假度.还有曹操说此话时已兵败,他是笑言,可见曹操是真英雄.

三国演义里是三分虚,七分实.而在赤壁之战中是三分实,七分虚,好多故事是编造出来用来神话诸葛亮的,建议想知道历史事实,看 三国志.还有在三国志中不仅是名人传有意义,有一个必须看,就是《贾诩传》.

三国时期战争
中国历史上,魏、蜀(汉)、吴三国形成和鼎立时期(190~280),豪强势力混战兼并,三国争夺天下,最终归于晋的一系列战争。

纷争的缘起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经两汉一统局面维持了四百年。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民不堪命,农民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张角等领导的大规模黄巾起义战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汉廷急忙令大将军何进等守卫京城,镇压起义。当时,骑都尉曹操、佐军司马孙坚率军参与屠杀。涿县(今河北涿州)的破落皇裔刘备也趁机组织武装,参加镇压。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部曲由隐蔽转为公开,数量猛增;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与王朝的关系日益松懈,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的分裂形势日趋严重。

王朝为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改行政长官“州刺史”为统掌军政大权的“州牧”,并派有名望的人去充任,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割据。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后,掌握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先后逼走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等,独揽朝政。京城的混乱,董卓的专横,促使割据势力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剧增私兵部曲,纷纷讨伐董卓。混战迭起,形成四分五裂局面,东汉王朝随之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

三国形成时期战争这一时期中,曹操挫败群雄,统一中国北方,孙策攻取江东、刘备攻取巴蜀为立国之地,形成三国鼎立格局。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周围。董卓迁献帝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后,分兵镇守洛阳外围之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芭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关,以拒联军。十余万联军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独立发展武装。接着,附从后将军袁术的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董卓,于次年将其逼出洛阳(见孙坚攻董卓之战)。其后,孙坚死于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的混战中,董卓亦为中郎将吕布所杀,豪强混战愈演愈烈。袁绍威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又于初平三年的界桥之战击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扭转了被动局面。进而于建安四年(199)发动易京之战,将公孙瓒击灭,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

曹操于初平三年为兖州牧后,软硬兼施,招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增强了力量,但表面仍顺从袁绍,协助袁绍北击公孙瓒,南迫袁术败走江淮。因吕布乘虚夺占兖州大部,曹操平定兖州,收复失地,并汲取教训,纳荀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恩传》)之策,巩固兖、豫州根据地。继而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自任大将军,“挟天子以令不臣”,又广求人才,奖励农业,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地区屯田,足食强兵。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在安众之战中击败张绣,攻徐州擒杀吕布,困死袁术,成为北方惟一能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的势力。

同时,孙策亦筹谋攻取江东为立国之地。兴平元年(194),从袁术处领得其父孙坚旧部曲千余人,次年率众五六千,与周瑜合军,挥军东渡,夺取牛渚、秣陵。后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进占东冶(今福州),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自发展。孙策据江东三郡,在北方混战而无力远顾的曹操暂取拉拢之策,表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是时,袁绍欲南攻曹操,曹操亦图谋向黄河以北发展。曹操争取渔阳太守鲜于辅,命其督幽州六郡,以牵制袁绍后方;遣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等地,以固东翼;分兵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处鸿沟上游,临汴水)设防。接着,争取荆州刘表中立,解除西南部之忧;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多面受敌。当袁绍于建安五年统军10万进屯黎阳(今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拒守,相机袭烧袁军粮草,乘势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歼其7万余人,赢得官渡之战的巨大胜利。此后,趁袁绍死后其子纷争内战,攻取袁氏基业之地邺城。又远征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歼灭逃入乌桓腹心之地的袁氏兄弟及与之勾结的乌桓势力,基本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后,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湖北荆沙),欲一统南北。时孙权承袭其兄孙策之业已八年,巩固了江东,又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荆州东大门,正相机吞并荆、益州。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也开始改变长期寄人篱下的状况,请得诸葛亮为主要谋士,确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大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刘表病亡,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领军南撤,被曹军追击于长坂(今当阳境),乃率军两万余驻樊口(今鄂州境),与孙权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自为荆州牧,乘胜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作为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曹操败还北方,孙吴也得以巩固发展。由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矗

建安十六年,刘备乘刘璋恐惧曹操进犯之时,以助守之名率兵数万入益州,此后又召诸葛亮等率军入巴蜀,先取郡县,于十九年顺利入主成都。自此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

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

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

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孝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

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

历史地位及作用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