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唐代杨倞最早提出这种解释。二、认为五行即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持此论者较多,但原因各异,大体可分三类:第一,认为思、孟的作品除了《中庸》和《孟子》,还包括《洪范》和《易传》,因此其提倡阴阳五行是可以成立的,物双松、侯外庐等持此观点;第二,认为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等思想近乎阴阳五行家的推论,其思想是原始五行到神话五行的过渡,所以其思想必然包含了阴阳五行,范文澜持此观点;第三,认为子思和孟子的思想实际上和阴阳五行没有关系,是荀子错将提倡阴阳五行的邹衍和孟子混为一谈,从而错批了孟子,也连累了子思,因此荀子这里的五行还是阴阳五行,持此论者为顾颉刚等。三、认为五行即五伦,亲、义、别、序、信是也,丰岛干、谭戒甫等持此观点。四、认为五行是五常、五伦和阴阳五行的一种杂糅,持此论者为章太炎。五、认为五行或是“五伦”,或是“五常”,决非如后世之五行说,持此论者为梁启超。六、认为五行是仁、义、礼、智、诚,这一思想的内部暗含着阴阳五行系统的某种演化,持此论者为郭沫若。七、认为五行盖“王道”,字之转误,持此论者为桃源藏、王天海。
字只能查出缺什么,查不出五行属什么。
礼五行为火 义五行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