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特长生招生为何被称为是利民之举?

2024-12-16 03:47: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进一步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解决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23日公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推进多校划片、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对于中小学特长生招生,通知要求,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顾名思义,“特长生”就是指在某一领域有专长、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多年以来,无论“小升初”、中招还是高招,特长生这种招生方式一直存在。特长生招生政策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发现人才、因材施教,为那些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不少失焦跑偏的现象。比如不顾孩子喜好疯狂报班培训,借特长递条子、走后门,等等。特别是教育界希望以培养特长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期待不但落空,甚至还强化了应试教育,增加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很多人都对特长生制度心生不公焦虑。

公平疑虑之外,是否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也不可小觑。招生从来就是学习的“指挥棒”,当体育、艺术成绩也能体现在招考上,必然正面激励广大家长,进而将压力平移到学生身上。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特长。少年宫的钢琴、小提琴、芭蕾舞、跆拳道、围棋、美术、书法等培训班人满为患,就连晚上和周末都不让孩子闲着。特长生制度之后,许多家长可能更加卖力,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先学了再说。正常科目之外再增加艺术项目,这导致孩子们的学业负担比以前更重了,原本的素质教育最终又可能异化为应试教育。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也在对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进行整顿,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严控特长生招生规模,并公开招生信息;二是防止特长生招生中的功利倾向,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是,教育部门的导向和学生、家长的选择,并不是一回事。由于“特长生”招录存在着裁量与操作空间,导致一些“教育黄牛”聚集其间,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甚至形成一条完整的另类产业链,出现了专门的中介机构上蹿下跳,插手其间。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特长生已经越来越与其初衷背离的当下,取消特长生招生可谓利民之举,值得期待。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在探索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将中小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开设更多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为取消特长生招生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中小学必将形成“校校都精彩,人人有特长”的格局,到那时,特长也就无所谓特长,教育公平的目标也就会更加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