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数学中寻找生活的答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身影。
一、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在他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中阐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教育与生活“亲密接触”,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
(一)、探究生活,感悟数学成长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
从它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远在1万5千年前人类就已经能相当逼真地描绘出人和动物的形象。这是萌发图形意识的最早证据。后来就逐渐开始了对圆形和直线形的追求,因而成为数学图形的最早的原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又逐渐产生了计数意识和计数系统,人类摸索过多种记数方法,有开始的结绳记数,用石块记数,语言点数进一步用符号,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数字。图形意识和计数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度量意识。我们没有必要详细的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但是这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启发,也就是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走进生活,寻找数学足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应将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们走进现实生活。
1、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蕴藏着数学的影子,但我们如何才能将其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出来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双“慧眼”去观察、解读这个世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数学。通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我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充分利用这一点,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在生活中搜集轴对称图形。课余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从大的住房找起,再到小的眼睛。通过仔细的观察、深入的探讨,认真的对比,激励的辩论,真诚的交流,终于知道了轴对称图形不仅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多个图形共同组成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深刻的理解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特点,准确的找到对称轴,以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绘制出轴对称图形。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融入于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占有者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股“闯劲”去体验、感悟生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去体验我们身边的数学。这样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使我们真正了解数学的真正价值。
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其原因在于觉得数学学起来枯燥乏味,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因此,在学完一个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以后,可以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数学课上适当的安排“生活体验课”,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粉刷墙壁》这一课时,我没有进行传统的讲授,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主学习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的学生去测量教室的面积,有的去市场调查油漆的价格及劳工费。然后进行汇总、探究找出最佳方案。
(三)应用生活,构建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泼的、动态的、开发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生动地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将课堂真正的归还学生,让他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情境创设,模拟生活
由于受到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能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上模拟生活,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教学四年级的“小数加减法”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购物付款时的经验,设计了这样一道“争当优秀售货员”的生活情景题:讲桌上摆满了书籍,《故事会》每本4.5元,《数学参考》每本12.5元,《新华字典》每本25.6元,《数学教案》每本11.4元,《格林童话》每本10.7元等。然后找同学分别做顾客和售货员,进行现场模拟表演,看谁算的又准又快,然后选出最优秀的“售货员”,让他讲授经验。学生们在生活娱乐中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对其具有了深刻的理解。
2、模拟实验,展示生活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经验,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例如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长方体量杯,当我倒入水后,让学生们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很快得出了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个灯泡,并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这个灯泡的体积呢?最后有的同学想到了把灯泡放入水中,上升后水的体积减去上升前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为了使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同学的意思,我在课上现场做了模拟实验,学生们看后恍然大悟,每个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3、实践操作,感受生活
体验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顺应了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因此实践操作课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整节课其实都是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的,通过“摸一摸” “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正方体的含义及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摸一摸”是让学生摸一摸自己准备的正方体表面是否平滑,几个楞是否直,定点是否尖。“数一数”是让学生数数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多少个面、多少个定点。“比一比”是让学生把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对比,发现正方体是12条棱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折一折”是让学生把课本后的正方体平面剪下来,然后折叠成正方体,观察正方体的特征。这四个过程是让学生感知的过程,通过亲身经历摸、数、比、折去感受正方体。通过这几个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正方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数学中的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于生活
数学的教学要以生活为蓝本,但又高于生活。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它存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数学中存在着生活的影子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本质却是一个。无论数学怎么抽象,如何的高度概括,它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就规定了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的课本中有着生活的影子。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抽屉问题、路程问题等等,表面看来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是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是个大舞台,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数学就是解开问题之锁的钥匙。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所在。
1、研读数学,广览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使知识的学习密切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这样一来,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日常生活中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比如,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2、课堂总结,捕捉生活
对于一节课的评价不是看教学过程设计的如何完美,也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多少东西。因此,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关键和核心。在课堂总结时,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认识了长方体,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最后总结时,教师播放了学生身边与长方体有关的事物,如冰箱、铅笔盒、课本等有关的长方体。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生活中很多的长方体。这样的总结比直接回顾课堂知识来的生动有效,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的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它还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同时更让学生懂得学数学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3、巩固学习,回归生活
课本中的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是简化、纯化的生活,只有在体验中回归其本色,才能生动无比。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这一课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请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绘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做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其次,我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由此,学生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做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数学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工具
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留神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到处需要数学去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应用着数学。
1、数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工作中,数学的应用应该说是无处不在,充斥着各个领域。从航天数据的统计,到物理学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及排列,从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到办公用品的统计等等,它们每时每刻都环绕在我们的身边。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应让孩子走入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让孩子们帮助老农民测量土地面积,帮助商场销售货物,帮助学校修理桌椅,使他们在工作和劳动中应用数学,这样他们更能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灵活的应用。
2、数学在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在向一切学科渗透,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抽象结构——所有可能的关系与形式。数学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逻辑学等等学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在数学教学中,我坚持让学生试着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提高学生解读知识的能力。
3、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里的生活指的是除了学习、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是生活的狭窄定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更是广泛。无论是去菜场买菜、服装店买衣服还是购房、坐车都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不让学生“死读书”,成为“有文化而无实践经验”的书呆子,在我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数学体验课”,让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走向街头巷尾,让他们亲自去购物种田,在劳作中发现数学、在购物中应用数学,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数学教学与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