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下政治课怎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025-02-25 18:10:2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学习探索,自己去感悟生活中的道理。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越高,学习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但受传统教育学生被动听课习惯的影响,学生对课堂活动表现出热情不高、拘谨、信心不足等态度,制约着活动有效开展,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微笑着面对学生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不应再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不应过于严肃,要尽量面带微笑,态度和蔼,感情真挚,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以自己的亲和力去吸引学生,带动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使学生无所忌顾,大胆参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表现不好,我们要尽量克制自己,不轻易发怒,学会用幽默的语言解决问题,尽量以平和的心境上好一节课,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乐于参与。
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看到老师笑,我们心里就轻松,上课就敢发言。”可见,老师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一副良方。
2.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信息材料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显著变化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这些信息材料可以是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实物、诗歌、故事、名人名言、人物、事件等,还可以是时政新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结合游戏、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学生展示了课前搜集的一些生命体,有花、草、菜、树苗、虫子、人物的图片等,并在班上介绍了他们的特点、用途以及对人类的贡献,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了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从而懂得珍爱生命,并树立环保意识。在讲“青春误读”这一条目时,学生课前搜集了诗歌《男孩女孩》,诗中体现了男孩与女孩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通过一男一女学生上台朗读表演,使学生明白男女同学可以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通过课前搜集的幽默故事,在班上与同学分享,一起体验幽默带来的快乐,启发学生培养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由于学生课前搜集了信息材料,才使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准备了条件。
时政新闻虽然与本节课内容无直接联系,但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阵地的政治课,让学生了解时事这是不可缺或的。我通常是利用课前两分钟,请1-2位同学上台作“新闻报导”,这既有助于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树立公民责任感,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课堂上巧设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老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有事要做。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设计问题呢?
(1)难度适中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必须适中,也就是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是学生经过动脑动手后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完成不了,就会产生挫败感,导致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从此沉默不语;问题太容易,学生不屑一顾,导致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应注意的是,问题的难易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定,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他们必竟只是孩子,知识面和阅历都受限制。有些问题在老师眼里很简单,在学生面前却可能变成难题,因此,从老师的角度来讲,设计的问题应偏向简单,这样学生容易完成,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感受参与的乐趣,继而推动他们继续努力。
(2)联系实际的问题。设计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只有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时,才会有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相比,有什么特点?”同学们一个个抢着回答,因为他们有亲身体会;“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学生急着回答,因为这从他们自己身上就能看到;“房屋着火了,该怎样保护自己?”老师可以先把学生引到情景中,学生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急于想办法,乐于开动脑筋。
(3)课本外的问题。根据新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补充和引申,联系学生实际,提一些课本内没有的问题。这样,让学生有“新鲜感”,使学生乐于参与;对那些课本内知识无法“喂饱”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更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青春误读”这一条目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早恋”“抽烟”“讲哥们儿义气”,是青春的特征吗?这些问题与学生联系密切,又是初中生较为敏感的问题,于是课堂上同学们讨论激烈,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老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白了“早恋”“抽烟”“讲哥们儿义气”这些都是青春的误区,这样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解决了问题,使学生明白了事理。
4、课堂回答评价以激励为主
课堂回答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回答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过程。美国课程专家布卢姆认为:“奖励的次数与学习取得成功的事例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持久力。”因此,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应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学生答对问题时,老师要大声给予肯定和表扬:“好”、“非常好”、“太棒了”、“你真聪明”、“你比老师强”。老师声音洪亮,全班学生都能听到,语气肯定,学生们能体会到褒奖的涵义。同时还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如鼓掌、竖起大拇指、不断地点头、对学生微笑,以示满意和赞扬。学生获得表扬、赞美,就象身体注入兴奋剂一般,得到快乐,于是自尊心得到满足,也提高了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表扬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批评通常抑制学生学习的快乐,这也就等于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课堂回答评价中,对学生回答出现的缺点、错误,老师不要急着给予否定,更不可用尖刻或过于严厉的语言批评,最好先用体态语言,摆摆头或做个打“×”的手势,然后再用有声语言婉转评价,或给予鼓励:“虽然没答对,但你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很好。”若直接大声否定,会挫伤其自尊心,不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一句赞美可使我快乐两个月。”马克、吐温这一快乐效应适用在课堂回答评价中,也就是老师要对学生多加肯定、表扬和鼓励。
5、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
“尝腻了大鱼大肉的刘绍棠,朝思暮想吃一顿榆钱饭;久居滁州太守府的欧阳修,念念不忘与民同乐醉翁亭”。单一形式的任何教学法,无论怎样“先进”与“有效”,都会令人感到单调与乏味。所以课堂活动形式不能太单一,应灵活多样,可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诗歌朗诵、小组讨论、辩论会等多种形式。针对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在讲“情绪万花筒”时,我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遇到下面情景时,有什么样的情绪表现(1)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时,(2)听到别人说自己的怪话,(3)小弟弟不听我的话,(4)上课不专心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表演得维妙维俏,情绪表现合理,在一片热烈地掌声中,学生明白了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丰富多样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于需要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我让学生每4人组成一小组展开讨论,如“在我们的周围可能有哪些险情,我们应如何应对?”宴子使楚的故事中“宴子为什么坚持从大门进城?”讨论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结果,然后老师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采取辩论的形式,如在讲“学习的苦与乐”“司马懿临辱不惊,遇侮不怒,是不知羞耻,还是自尊”等问题时,我组织了正反方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辩论激烈,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争鸣中明理;在讲“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时,可请全班同学一起唱《七子之歌——澳门》,唱完后,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谈唱这首歌的感受;在讲“尊重他人”时,让同学们给班上同学写赞美对方优点的赠言,写完后当面送给同学………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说和做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时期教师的作用是否能体现出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教学互动的氛围,而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教师是否“善教”与学生能否“乐学”。要做到“善教”,教师肚里要有“墨水”,既要努力钻研教材,又要善于用学生熟悉的当地的风土人情、英雄人物、逸闻趣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在学习“品位生活”中叫学生体会“黄山”美、“泰山”美,没有几个学生有话可说,但让他们去感受家乡的“华阳山”、“合掌岩”的美,学生就有说不完的景点,讲不完的话题。因此,老师要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深入生活,多听、多看、多记,才能在设置情境时信手拈来,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共同缔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觉得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事可做,有事要做时,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