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换酒:
唐天宝元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
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做为酒钱。
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贺知章仰面大笑说:“这算得了什么?今日有幸与仙人结友,可要喝个痛快!区区金龟哪能妨碍我俩一同享乐呢?”
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学士。
后来贺知章去逝,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扩展资料:
李白关于酒的诗句:
一、《月下独酌》
1、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翻译
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二、《行路难》
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龟换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1、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赏识,封为翰林,随时跟随侍奉在唐玄宗左右,风头一时无两。李白的这种幸运被当时许多人嫉妒,他们纷纷在唐玄宗面前中伤李白,于是李白就被他们排挤出了朝廷,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
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于是他只好外出游历。途径龙兴寺时因感风寒,病卧王伦酒店。当时李白的大名已名冠海内,店主王伦对李白更是钦佩有加,殷勤照顾;王伦的女儿月莲倾情李白,对之更是体贴入微。很快,李白的病有了好转,店主王伦特意设宴庆贺。
卧病多日,一杯酒斟来,李白倍觉清香幽雅,别有洞天,不觉闭目深吸酒香。良久,问王伦道:“白游历大唐南北之地,从未喝过如此清香幽雅之酒,敢问掌柜,此酒以何为酿?”王伦说:“不瞒酒仙,鄙店造酒别无他法,只是在酒粮中加入莲花莲蕊而已。”
李白听后只说了一个妙字,便一饮而尽。月莲也给李白斟了一杯,李白饮了,又问:“敢问王掌柜,如此美妙之酒,肯定有个动听的名字吧!”王伦不好意思地说:“就是个酒,还能有什么名字?”
乖巧的月莲心里明白 ,李白肯定已经想好了酒的名字,于是又斟了一杯,说:“小女子斗胆请酒仙大诗人给俺这酒起个动听的名字!”李白爽朗地笑笑,说:“就叫‘莲花酒’吧!”并当场书联贴在王伦酒店门口:“莲花酒美玉壶开,太白醉去复还来。”
李白天性不群,纵情山水,处处留情,但此时的他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对月莲的频频示爱只好装聋作哑。为避免夜长梦多,一天清晨,李白悄悄出了王伦酒店,登上渡船,准备西上长安。
橹歌轻起,正欲行船,忽听岸上号歌铿锵,声动天地,唱的是李白写的对联。原来王伦父女得知李白不辞而别,带上十坛莲花美酒前来送行。
李白伫立船头,四顾尽是夭夭桃树,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或许,李白此刻的“情”不是王伦的“送我情”,而是一脸泪水、依依不舍的“月莲情”。
2、李白真正的诗酒生活是从安陆开始的。他来安陆不久,因遇故人,兴奋之下,开怀畅饮,以致第二天早晨头昏目眩,误把远处走过来的安州长史李京之当成好友魏洽,打马前趋,竟闯了李长史的道。
由于李白此时“若浮云而无依”,尚未“妻以许氏”,没有婚后那样的相门社会地位作后盾,于是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给李长史,以谢“闯道”之罪。
文中写道:“昨遇故人,饮以狂药。一酌一笑,陶然乐酣。困河朔之清觞,饮中山之醇酎。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李白在安陆期间,还有几首著名诗酒代表作。如开元二十四年写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本诗反映作者才华横溢而又放荡不羁,因怀才不遇,乃诗酒自适。又有《赠内》诗,是诗人和妻子许夫人的戏谑之作。“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此诗以调侃之笔,活用东汉太常卿周泽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之典,自嘲醉酒之甚,戏谑安慰许氏夫人,幽默风趣,同时暗遣愁情。
3、李白在安陆十年,实际上是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的十年,他曾东游维扬,西入秦海,南抵朱陵,北越白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居长安期间,太子宾客贺知章闻其名,相会于紫极宫,称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与之订为莫逆之交,成为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在长安期间,李白同崔宗之等人被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李白在游历江夏、襄阳等地之后,结识了韩朝宗、孟浩然等著名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倒著还骑马。”诗中将酒醉后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如果李白不是常饮常醉,绝对写不出这种流传千古的醉酒诗。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时失足落水而死。虽然有些悲切,但是与酒仙一生放荡不羁的无拘自由生活映射倒也贴切。
4、李白二十五、六岁出蜀,曾漫游各地,天宝初年,贺知章敬仰其文才,推荐给唐玄宗,后司职翰林,作为侍从草拟公文。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本来身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诋毁,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
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离京途中李白乘着酒意,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月下独酌》这首诗歌。
5、相传唐朝时,四川万县名叫南浦。“安史之乱”时,李白因辅佐永王李磷,得罪朝廷,流放夜郎。途中经过南浦,因长途跋涉,艰辛劳累,李白病倒了,就在南浦的西岩休养了一段时间。
李白当时心情十分忧郁,想到自己雄才大志未得实现,反遭奸臣陷害,他多么想痛饮几杯,醉卧三天,忘却一切忧虑,在诗和酒中寻找安慰啊。怎奈这南浦乃偏僻之地,既没有知心朋友唱和,也没有可口的好酒消愁。
当时南浦有个县令,名叫秦禄,此人不务正业,下棋成癖。他闻知李白不仅诗才盖世,而且精通棋艺,便时常来找李白下棋。李白为了消磨时日,也乐得与他对弈消遣。
秦县令自恃棋艺是南浦之冠,不把李白放在眼里。一天,他请来南浦全城的棋手,当众和李白对棋,想战败李白,更进一步显示他的棋艺。
结果出乎意外,李白得胜,县令惨败。县令气得酱色的脸一下变青,幸亏有善于给主子拍马屁的师爷给他圆场,一说:“这回不算数,下次再来。”县令虽强作镇静,但也难免怒形于色。
县令当众丢了面子,五脏六腑都气炸了。他忙把师爷叫来商量对策,说:“我是一个堂堂县令,李白乃是一个被贬滴的罪人,我竟被他打败,今后我这父母官还有什么威风?”
师爷献媚地说:“老爷休气,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过依下官看来,李白来自京都,见过全国各家名手,棋艺确实非凡,老爷想胜过他也有难处。
今下官有一条妙计,下次去西门外酒坊里,买回两坛劲儿大的酒,先请李白喝酒,把他灌醉,再找他对棋,他昏昏沉沉,棋数必乱,老爷要战败他就容易了。”县令一听,喜上眉梢,连声喊:“好!好!好!”
县令得到师爷的妙计,立即把听差叫到面前,吩咐道:“明天你去西门外酒坊挑两坛酒来,下次我和李白对棋时,先请他喝酒,你在一旁斟酒,看我的眼色行事,尽量给李白多斟,灌他个烂醉如泥。”听差连连点头,声称:“照办!照办!”
听差原是个穷苦人,他心地善良,从不忍心欺负百姓,敲榨良民。他也去看过李白下棋,佩服李白的棋艺高超。他听了县令说的这套诡计,心中甚是不平。不忍心看到这个被奸臣陷害的可怜文人,再受县令的欺凌。因此,他表面答应县令的吩咐,暗中却琢磨着如何保护这个远方来的客人。
听差来到酒坊,替县令买酒,酒坊老板岂敢怠慢,按照吩咐挑选了两坛。
此酒劲头特大,不会喝酒的人,一杯即醉;善于饮酒的人,三五杯也便醉倒。听差想:李白身体本有病,要是喝上三杯五盏,不但下棋不灵,而且还会加重病症,甚至性命难保。
他挑着酒坛不知不觉来到天仙桥,见从歇凤山岩缝里流淌出来的泉水清澈纯净,晶莹透亮,汇成一股小溪,流过这天生石桥,发出踪
琼的琴声。他想,何不冲点泉水在酒里,把浓酒冲淡,让李太白喝了不醉,也许可以幸免灾难。于是,趁无人之机,揭开酒坛,捧了许多泉水倒进酒坛里,又从从容容地挑回县衙去了。
这天,县令请来更多的棋手,声称正式和李太白决一胜负,并扬言如果输了,就不当县令。
下棋之前,县令假惺惺地对李白说:“本官闻知先生好饮酒,特备上本地特产上等头酒,请先生好好品尝品尝。美酒助兴,定会显出更精湛的棋艺来。”说罢,举杯和李白对饮。听差按照县官的吩咐,在一旁斟酒。李白饮了一杯又一杯,而县令却只是做做样子,饮得很少。
喝了酒以后,李白兴致勃勃,精神百倍,不但没有昏昏沉沉,而且神志更加清醒,棋法更精,稳重灵活,攻势猛烈。秦县令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斗了几个回合,秦县令落得惨败。
秦县令垂头丧气回到县衙,满腹怨怒,有气无处泄。过了一会儿他静下心来,感到事情不免有些蹊跷,这样的头酒,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喝几杯也要醉倒,体弱多病的李白竟然如喝白开水一般,毫无醉意?
想到刚才自己喝的时候,也不觉有醉意,似乎这酒变淡了,原来那股辣味也没有了,而且绵软清香。县官琢磨着,又去舀一杯来品尝,果然香气扑鼻,绵软可口,和过去买的酒大不一样。
香甜的美酒,立刻冲淡了县令满肚子怒气,他忙把听差唤来,瞪着眼睛问道:“你前日是从何处买来的酒,如实说来!”
听差听了,身躯微微颤抖,唯恐兑水之事被老爷发觉,连忙答应道:“察老爷,奴才是从西门外酒坊买来的酒,一点不差。”
“你别骗我,西门酒坊的酒我尝得出来,哪有这般美味?究竟是从何处买的,如实招来?”
听差颇觉奇怪,左思右想也不知酒怎么会变好的,他忽然醒悟道:是不是因为兑了天仙桥下的溪水呢?他只好把兑水一事招了出来,县令一听忙叫人一起再去试试。一试果然如此。
这件事流传开了,于是酒坊都采用天仙桥的溪水酿酒,酿出了很多美酒来。
李白得此美酒,一日三饮,心爽神怡、精神倍增、郁闷顿消、疾病痊愈,住在南浦,不愿离去。传说,李白后来没去夜郎,因喝了南浦美酒成了仙人了。
从此,南浦名酒一代代传了下来。为了纪念李白,人们就把“南浦酒”改名为“太白酒”。
1、公元752年,当时李白被唐玄宗赏识,封为翰林,随时跟随侍奉在唐玄宗左右,风头一时无两。李白的这种幸运被当时许多人嫉妒,他们纷纷在唐玄宗面前中伤李白,于是李白就被他们排挤出了朝廷。
在李白外出游历时,碰到了自己的好友岑夫子等人,李白与几人一同饮酒作乐,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诗歌《将进酒》。
2、李白二十五、六岁出蜀,曾漫游各地,天宝初年,贺知章敬仰其文才,推荐给唐玄宗,后司职翰林,作为侍从草拟公文。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本来身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诋毁,最终远离了政治中心。
官场失意的李白很是忧愁,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离京途中李白乘着酒意,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月下独酌》这首诗歌。
扩展资料
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意思是说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从李白的诗集中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
在我国着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 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
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 当然,人们尊祟李白,热爱李白,决不是因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爱慕他的诗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李白有点泄气了。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心想: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哩。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准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总爱顺着淙淙的溪水,去追寻李白的游踪。 看见了吗?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
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李白好像是喝醉酒掉水里淹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