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2024-12-15 12:55: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网络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应培养五种能力。

01

价值判断能力

价值判断力是一种个人立场,主要包括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对网络安全信息的价值判断。每个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观”越正确,网络安全立场越清晰明确,越能更正确去判断网络信息属性,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过程。网络素养高的人能够更正确更有效地运用和调动自己的立场。



02

自我保护能力

过度的网络信息可能会对人们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应该通过主动的干预,使网民免受网络信息泛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网络水军泛滥、商业炒作无处不在的背景之下,这种自我保护性的网络素养教育,可以有效避免网民对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



03

内容辨识能力

网络信息有好有坏,强调培养公众的分辨力,培养公众注意分辨网络信息文化所呈现出的优与劣,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网络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网民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识别网络文化的优劣,具有较好地选择和应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04

批判解读能力

在意识形态偏见和商业利益竞争、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的复杂多元格局之下,网络信息的生产方式乃是迎合与满足控制舆论、说服公众之需要,因此网民要对各种网络信息诉求具有批判性解读能力,网络素养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网络安全使用的理解力——网络信息传播是如何运作、如何组织、如何生产意义、如何说服公众和引导舆论的。网络安全素养不仅体现为对网络上传达信息的有效理解,更体现为对网络信息安全背后的说服意图的更好理解。



05

参与创造能力

网络技术是一种赋权和释放的技术,每个人的私权利被侵犯的同时,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需要教育网民在穿透网络信息的迷障,不被网络信息所左右的情境下,创造性地参与到公共事物的讨论和革新之中,提高他们对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和对公共事务的对话能力。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他们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回答2:

首先,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需理性表达,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更加文明,更在于能提升网民自身素质,让世界通过网络这个窗口看到一个成熟、文明的中国网民群体,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要治理网络暴力,除了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和完善法律、进行道德教育等措施之外,还应该尽快普及网络素养教育。只有与这样的长效机制相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网络素养教育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受众,也就是网民;二是网站的经营管理人员。网络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就是职业素养、业务能力。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来实现。
受众的媒介素养包括: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获取、甄别、管理、使用、制作、发布的能力,以及对媒体的了解程度,对信息传播特点的认识水平,对于传媒环境的评价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日常事务的判断、日常行为的选择等无不受到信息的影响,甚至左右。信息的重要,无异于军事活动中的情报。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在网络中,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如何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低层次满足”的免疫力,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塑造人格、提高心智、锻炼能力,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所有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仅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的治本之策,更是将来让所有人都分享互联网这个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教育内容之一。
网络素养的概念包含了5个层级:

层级Ⅰ:工具层级。即是对基础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包括了搜索引擎(了解搜索引擎功能、搜索技巧等)、信息管理工具(管理信息来源、选择合适信息源等)和个人管理工具(信息导图、知识管理等)三个方面。
层级Ⅱ:识别层级。即在能够使用基础工具的基础上,对信息有分辨和识别的能力,且具备互联网责任。
层级Ⅲ:参与层级。即能够在互联网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同时,学会分享和连接更多人。这一层级分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个人方面:具有互联网分享精神,并且学会在互联网世界中保护自己的信息。社会层面:链接他人。
层级Ⅳ:协作层级。即在与更多人发生联系与交互之后,产生更进一步的行动和创造。如参与一次互联网社区的共建。
层级Ⅴ:智慧网络人。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且能在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中利用互联网来解决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未来信息时代每一个人的竞争力所在。

这要看看楼主所说的培养和提高从哪个层级和环节入手。

第一个层级: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即可。
第二个层级:面对大量的信息,应该通过不断的对比验证,建立自己的可信信息源。
第三个层级:参与到网络社区的良性共建中。
第四个层级: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开源社区,如github。
第五个层级:综合运用前面的技能,称为智慧网络人。

回答3:

据中国儿童网络素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平均超过28.3%的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在30分钟以上,网络接触呈明显低龄化趋势。在信息互联网时代出生的00后、10后的孩子,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不管是听故事、看动画片,还是近些年风靡全国的线上课程,都离不开电子产品,孩子抱着手机、iPad,津津有味地玩着电子游戏、看动画片的场景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讲过一个“枪、刀子和枕头”的故事:刀可以用来砍柴,也可以用来杀人;枪械可以用来杀人,但也可以用来捕杀猎物以便充饥;枕头让人睡觉舒适,但也可以用来窒息杀人。电子产品也是这样,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以及用它来做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培养孩子“网络素养”所需要做的包括:帮助孩子适应新时代的网络技能和素养,教会孩子网络相关的安全知识。如果家长用强硬的态度完全割断孩子与网络的关系,最终带来的往往不是成长,而是因噎废食,这无异于剪断孩子飞向未来的翅膀。科学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则,教会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才是父母应该学会的事。

提前甄选,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内容

如今,互联网教育产品日趋丰富和完善,直播课程、视频教学形式多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工程师们加入到在线教育中来。与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担忧相比,有远见的家长看到的更多 是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当下,互联网上有很多寓教于乐的优质课程,可以帮孩子学识字、算数、绘画等,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这些也逐渐成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好帮手。

然而哪些才是适合学龄前孩子观看的内容呢?很多家长的选择往往很模糊:不要钱的免费游戏、应用市场里面正在推广的APP。这些没经过甄选就甩给孩子的游戏,包含许多风险,比如诱导付费、内容粗糙、含有不良广告等等。在为孩子选择适宜内容、规划学习环境时,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内容:专业的儿童教育团队研发出品、画面稳定、语速缓慢、发音清晰,最好有标准的对白或旁白,幼儿可以感知、理解,并能给他们带来愉悦情绪与提高认知的正面内容。

时长:3—6岁的幼儿,每次观看时限在5分钟到15分钟。

时间:饭后或玩耍归来休息时看,在这个时间段里不要打扰他。

坐姿:面对画面正中位置坐,视线尽量与画面齐平,不偏不斜,不高不低。

制定规则,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使用电子产品最让家长担心的就是,长时间使用对孩子的视力和学习造成影响,遇到自制力差一点的孩子,家长不得“暴力”制止:关电源、抢电脑、吼一场、打一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让孩子遵守规则,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成为规则的建立者,在孩子一开始接触电子游戏的时候,父母就要与孩子一起设立规则:多久玩一次、每次玩多长时间、什么时间玩,比如只能周末玩,完成自己的作业、不影响正常作息的时候玩等等,这也是教孩子练习自控力的好机会。

在制定规则之前,家长可以邀请孩子与全家人一起展开讨论,为电子产品做一次深度的“科普”:电子产品是怎么诞生的?电子产品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又存在哪些危险?使用电子产品有哪些注意事项? 通过讨论,有了这些认知以后,父母和孩子的理念达成了一致,再去制定规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孩子会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界限。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同时,当孩子不听管教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查看规则,管教起来有章可循。

以身作则,做好电子产品的使用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必须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负责任的电子产品使用模范。其实相比孩子,家长使用手机更容易“上瘾”,下班回到家在孩子面前,你有多少时间是在接打电话、浏览网页、玩微信、看抖音呢? 甚至还有部分家长喜欢边看电视边做家务,或者一边敷衍回答孩子的问题,一边用眼睛盯着手机屏幕,这些都是在给孩子做错误的示范

同时,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建议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一方面,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游戏活动和兴趣爱好,培养更多的共同话题;另一方面,当家长们自己遇到困惑的育儿难题时,也可以引用动画片、游戏中的情节来开导孩子。比如,孩子换牙时,可以聊一聊《小猪佩奇》中的故事“牙仙子”;孩子遇到困难时,帮他“召唤”一下《小狗汪汪队》; 孩子对空乘、消防员等职业特别感兴趣时,可以看一看亿童情商智商课程中的《职业体验馆》。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现在还小,在使用电子产品方面,还不能完全做主,家长是有责任来监护孩子的使用行为的。

明晰边界,不把电子产品与奖惩挂钩

在很多家庭里,经常把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奖惩挂钩,其实,这是教育孩子最大的误区。

毫无关联的惩罚: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就剥夺孩子玩电脑、看电视的权利,不管孩子犯的错跟这到底有没有关联。哪怕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写完作业,家长也会发飙:“怎么这么不听话,今天不许再看电视!”“电脑给我拿出来,再也别想看一眼!”

莫名其妙的奖励:比如家长会跟孩子说:“你按时间完成作业,就让你多玩十分钟游戏”,遇到孩子哭闹,也总是拿出手机或者iPad跟孩子说:“别闹,拿手机自己先玩会儿吧!”“乖,给你下载个小游戏玩吧!”

在以上这些场景中,电子产品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属性,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电子产品变成了利益和诱饵,使之成为控制孩子、约束孩子行为、与孩子谈条件,做交换的筹码。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也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同时让孩子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面对电子产品,家长用心的陪伴、亲密的互动才能给孩子内心建起最坚实的“堡垒”。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素养,带领孩子体验更多美好的生活,让孩子对网络和电子产品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知,让科技为生活赋能,助力孩子成长!

回答4:

家长要以身作则,鼓励文明上网、安全用网
季为民:家长在保持良好网络运用习惯方面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运用习惯,为子女做好榜样。家长还要正视互联网后喻文化的现实,虚心向未成年人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打破作为家长的单向管理定势,加强互动互助互学,努力在互联网上实现两代人的共同进步,促进家庭网络素养整体提升。
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孩子犯了错,我们要认识到,并指出来,不隐瞒,不欺骗,实事求是的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多读书,多学习。我们家长总感觉自己都是对的,自己教育孩子绰绰有余,相反不是这样,我们很多的知识是匮乏的。
互联网对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毋庸置疑,但有些家长“谈网色变”,却很少仔细思考是否可以转变思路来利用新技术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道看来,互联网对于当下每一个人而言是生存,是生活。“如果希望孩子不沉迷网络,就一定要让孩子生活在网络中;如果互联网是狼的话,就一定要教会孩子‘与狼共舞。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上网,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如何控制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