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早春赏景》新韵!
寒尽春回物向阳,复苏大地换新妆,
风梳翠柳池当镜,雨沐红桃雾作裳。
山转小桥流水畅,岭回曲径落英香,
登峰放眼云天阔,览秀开怀视野宽。
(本人这几天瞎编的!共实写诗也不难!搜索格律规定后,大胆练写吧!写对仗,先练对…对联,有益提高对仗水平!)
平心而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皆是《格律诗》的诗体。而格律诗中的每一句中的字,都要按《平、仄》的声调而写。为了符合每句《平仄》声的规定,所以经常需要反复的换字,多次的换字仍然有字不达意之句及句不达意之境。格律诗中所谓的《律》皆为八句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格律诗中的《绝》规定是4句,也是既不可多也不可以少。所以从宋朝开始很少有人写格律诗,转而写词。从此《格律诗》日渐衰弱。宋人写诗不注重《格律》而写七言、五言、古风诗和乐府诗,只需《对仗、押韵》即可。最多也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字分明。所以老杇认为:我们今人完全没有必要更没有时间因写格律诗而《自寻烦恼》!我们写古风、七言、五言、或汉乐府诗完全可以成名!若对仗用得《奇》,押脚韵用得好,便是好诗《佳作》老杇纵揽古今《诗》的大海之中,名句的对比率,格律诗所出的名句少之又少。汾淮居士
古人写诗是用来唱的,所以,格律原本是为体现诗的音乐性,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后人又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了现有的固定格式,七绝七律之类。有了格律之后,好处是便于套用,可批量生产,但缺点是防碍了内容的自由表达,想再出新的精釆的作品很难。我想啊,只要保持传统诗的音乐性,能朗朗上口,押在韵上,不必严苛于个别字的平仄,这样才旄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通俗易懂,反映现实,能大众传播的好作品来,传统诗歌才更有生命力!赞成的请点个赞!!
七绝写的要毫无雕琢之感才好,仿佛流下的水,转折迂回,都是自然而然,用词生动而不艰涩。哪怕是用典故,也要用一些被熟知的,而不是偏僻的,典故不能太多,除非是律诗。
。对仗的形式主要有工对、邻对、宽对、自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错综对,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但需注意“合掌对”,意思是上下两句虽然对仗工整,但是所言雷同,写律诗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