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吃不到的。
明代宫廷饮食指南
花样繁多的主食甜点
虽说吃素走了样,但皇宫里的主食、甜点和果品,还是有模有样、种类繁多。
最常吃到的主食,当属大馒头、小馒头、花头鸳鸯饭、马牛猪羊肉饭。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甜点糕饼,比如大银锭、小银锭、黑白饼、甘露饼、大油饼等。在各种节日还有许多时令美食,如“捻转”、“包儿饭”、“熏虫”等。
“捻转”,象征一年五谷新味之始,做法是取麦穗,煮熟去芒壳再磨成条。“包儿饭”是把精肥肉、蒜、姜剁成豆状,以此拌饭,再用莴苣大叶包裹起来吃,相当于肉饭团。“熏虫”只有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才能吃到,是把黍面枣糕用油煎食,或者用面糊摊成煎饼。木樨花开的时候,宫里还回用木樨花和面制饼。
这些明代的节令风俗有许多一直保留到清代,甚至流传到今天。
尚未出场的美洲食材
虽说明代的食物种类已经很繁多,但有些东西你仍然吃不到!
比如想吃地三鲜,对不起,辣椒和土豆那时候没有,只能给您做红烧茄子;想啃玉米,不好意思,这玩意儿大明朝的子民没见过;想吃个爽口的凉拌西红柿也没门儿,它们还在自己的老家待着呢!
不要惊讶,事实如此。玉米、花生、番茄、辣椒这些在今天很常见的食材,在500多年前的明朝是没有的。它们都要过几十年才传入中国。如若再过一百年,西葫芦、马铃薯、番薯、菜豆、菠萝也可以端上人们的餐桌了。而这一切的原产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
这些作物传入中国的路径,一般有三条:一是从印度、缅甸传入云南,二是从中亚循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三是经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其中,第三条路径的传入量最大,影响也最深远。最初这些作物的种植地域限于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随后人们发现这些其貌不扬的新植物,种植方便、成活率高、产量较大,尤其在土地贫瘠的北方种植,对于缓解干旱少雨、青黄不接等气候和季节条件带来的饥荒,减少饥饿导致的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其后的两三百年间,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几乎遍及全国。高产量的美洲作物,使青黄不接时节的人们熬过饥荒,繁衍后代,养活了几亿中国人,推动了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
可以,但是民间很少,土豆那是达官贵人享受的。番茄更是只看不吃。
马铃薯最早现于我国史料记载,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年 - 1620年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
万历朝文人徐渭有五律诗《土豆》一首:“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徐渭一生辗转南北,见闻广博,却为区区土豆作咏,将其视作上等美食,足以说明马铃薯在万历年间仍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此外,农学大师徐光启对马铃薯也青睐有加。如《农政全书》中就有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从根蔓形状、外观颜色到烹食方法,与现代马铃薯近乎无异,可知徐光启当日所见所食之“土芋”的确是如今的土豆。
番茄是明代时传入中国的。很长时间作为观赏性植物。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来自西番,故名。”
清代末年,中国人才开始食用番茄。现在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
番茄原产秘鲁,大约16世纪初传入欧洲,17~18世纪由欧洲传入亚洲。中国栽培历史较晚,约在20世纪初。
土豆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1572-1620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所以万历年间应该有少量土豆种植,番茄恐怕就没有了。
应该差不多
明朝万历年间,食桌上能见番茄和土豆吗?
在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明朝万历年间,餐桌上是否早已摆上了西式蔬菜的佳肴,这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番茄和土豆,明朝时期的舶来品
番茄和土豆,这两种如今家喻户晓的蔬菜,并非中华大地原有的产物。它们来自遥远的南美洲,在明朝时期才经由贸易传入中国。因此,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这些外来物种尚不为国人所知。
文献佐证,万历时无番茄土豆
明朝时期留下的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番茄和土豆的线索。据郑和下西洋记载,明朝与西洋诸国已有贸易往来,但当时并没有番茄和土豆的引进记录。直到明末清初的《天工开物》中,才首次有番茄的记载,称为“番柿”。而土豆的记载,更晚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出现在《植物名实图考》中。
明朝餐桌上的蔬菜
既然万历年间没有番茄和土豆,那么当时的国人靠什么填饱肚子呢?明朝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种类繁多,包括白菜、萝卜、青菜、菠菜、茄子、黄瓜等。这些本土蔬菜与米面等主食搭配,构成了明朝百姓日常膳食的主要内容。
土豆和番茄的传入与影响
番茄和土豆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它们富含营养价值,迅速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尤其是土豆,因其耐储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很快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中国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式饮食的融合
随着番茄和土豆的传入,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开始逐渐融入中国的美食之中。清朝中期,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餐的烹饪技艺和食材,促进了中西饮食的交流与融合。番茄酱、土豆炖肉等菜肴,逐渐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结语
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和土豆尚未传入中国,因此不可能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这些来自南美洲的舶来品,在明末清初才逐渐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番茄和土豆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材,它们不仅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营养和美味,还见证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