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种成本法下计入当期的固定制造费用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大小所导致。
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归纳到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法在计算过程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含固定成本费用。
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产品成本构成内容、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和分期损益等五个方面。
1、某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该期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该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
2、不同期间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营业利润广义差额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者等于零。其中,不等于零的差额称为狭义差额。
扩展资料: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一)理论依据不同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二)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按其与产量变动间的线性关系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进行粗略估计。其中,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
(三)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变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四)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含变动成本,故期末结余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见,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
(五)分期损益不同
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也有所差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成本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动成本法
导致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利润表的是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额,不仅受到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可能存在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期初存货成本中,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变动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只要某期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不同。
就意味着两种成本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额不同,一定会使两种成本法的当期营业利润不相等;
如果某期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水平相同,就意味着两种成本法计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同,两种成本法的当期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在管理会计中,将某期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之差,称为该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某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该期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该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
显然,不同期间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营业利润广义差额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者等于零。其中,不等于零的差额称为狭义差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润
根本原因是对待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成本部分处理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归纳到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法在计算过程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不包含固定成本费用。
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理论依据、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产品成本构成内容、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和分期损益等五个方面。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用变动成本法组织日常核算,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成本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对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期间成本进行调整,计算符合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
扩展资料:
变动成本法缺点:
1、不能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变动成本法对短期经营决策有明显的作用,但不适合长期决策。
2、影响征税部门的收益和投资者及时取得的收益。变动成本法,一般会降低期末存货估价,降低了营业利润额,在某种程度上会暂时降低所得税和股利。
3、成本分解不够精确。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不是一种精确的计算。
完全成本法缺点:
1、不利于成本管理。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导致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被人们理解,不利于短期决策、控制和分析工作,甚至会片面追求产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成本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动成本法
1:导致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出现狭义营业利润差额的根本原因是成本的归集取向。
2:完全成本法,是按准则要求编制报税用的,按完全成本归集产品料工费和期间费用,最后是“以存计耗”(所有成本最后全部凝结在存货项目上)用期末数减期初数倒挤出本期存货成本;
利润=收入-实际销售的存货成本-期间费用 等同于 利润=毛利-期间费用;而变动成本法把所有成本费用一并分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了;于是利润=收入-总变动成本-总固定成本 等同于 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3:两个差的部分就在于未销售出去存货凝结的固定成本上面,两个表的利润差额都是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乘期末存货数。
扩展资料:
变动成本法计算盈亏的步骤如下:
(1)销售收入 减:销货成本(已售产品负担的变动生产成本)=生产边际贡献
(2)销售收入 减:变动非生产成本=边际贡献
(3)销售收入 减:固定成本(包括生产的和非生产的)=营业利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动成本法
导致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出现狭义营业利润差额的根本原因是:
1、两种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出现了差异。
2、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是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两种成本法记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有可能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记入当期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要受到可能存在的期初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中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的影响。
所以,两种成本法下营业利润差额的一般性变动规律,可以通过比较完全成本法下期未存货成本与期初存货成本所含固定性制造费用得出同时,只有当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才可以通过产销平衡关系直接判断两种成本法下营业利润的变动规律。
扩展资料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如下:
1、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变动成本法首先要求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尤其要把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生产量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如果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需要分解,则必须按销售量分解。
完全成本法首先要求把全部成本按其发生的领域或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2、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则仅包含全部非生产成本。
3、销货成本及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4、常用的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不同
5、损益确定程序不同和所提供信息的用途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成本法
百度百科-变动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