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感动石化人物李安喜事迹:
无私无畏
敢抓善管
李安喜总说:“企业是干出来的。”他没有休息日,边吃盒饭边开会是家常便饭;凌晨,他常出现在工厂操作室里,看望和慰问倒班工人。
2004年至2010年,他把原本落后的茂名石化变成国内首家年创利超过60亿元的先进企业。2010年,李安喜重回齐鲁石化任总经理。他无私无畏、敢抓善管,上任5个月后,齐鲁石化盈利能力大幅攀升,效益跻身炼化板块第一阵营。2012年二季度,在炼化板块遭遇“严冬”的形势下,齐鲁石化实现挖潜增效10亿多元。
在解决群体利益诉求上,他带头接访,不推不拖,不回避矛盾。两年来,在集团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解决了涉及10多个群体的历史遗留问题。
详细事迹:
“你无私无畏,敢抓善管,振奋南粤齐鲁;你有情有义,严中有爱,情洒职工心田。增了效益,白了头发,志在企业发展;负重前行,呕心沥血,只为职工幸福。你是不知疲惫的耕牛,胸中装着责任,心中燃着信念。”这是3月29日,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部举行的“石化盈科杯”第一届“感动石化”人物评选颁奖仪式上,“感动石化”组委会给予李安喜同志的颁奖词。
“感动石化”推选委员陈小川说“他是把国家的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在呕心沥血,企业的力量是可以被看作国家力量的。”
“感动石化”推选委员、《中国石化报》社总编辑陈维松说“不只一次临危受命,不只一次让奇迹走进现实,抓管理,敢字当头,精细为魂;待员工,爱之深切,冷暖知心;对自己,只求付出,甘为黄牛,这就是国企的红色职业经理人。”
主持人这样介绍李总“有人说他是能人,也有人说他是狂人,他对待事业近似狂热,视工作为最大快乐,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好人。因为他一心一意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离任时,几千名职工冒雨相送。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传奇人物呢?”
2012年4月8日,原本应该躺在病床上的李总回到齐鲁石化,当职工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迎接他时,他的体内还带着多个金属架子。“我的最高追求就是:企业发展,职工幸福。我认为,活着干,死了算,没什么可怕的。”李总的话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催人泪下。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李总一头扎进炼油厂蹲守。他在一线倒班工人最难熬的时间——凌晨看望当班职工。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个月度工作会议上,李总一针见血地指出,齐鲁石化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管理松散。面对问题,李总不留一点情面。通过从严管理和精细化管理,齐鲁石化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2011年,在集团公司30多家炼化企业中,齐鲁石化前进了17名,进步最快。
在“共建和谐、共享和谐”文明小广场活动中,正在表演大秧歌的一位老大姐走上前来,用最质朴的拥抱,表达了职工群众心中对李总的无限感激之情。
企业干上去了,职工和家属稳定了,但李总却累垮了。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李总的身体严重透支,每天都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就在2012年4月8日,李总回到齐鲁当天,他在24小时内连续主持召开了3个会。由于还处于肾囊肿切除手术的恢复中,刀口尚未痊愈,李总就拿着坐垫,顶在腰上,用来止痛。因连续熬夜,李总的眼睛红肿发炎,开会时用毛巾敷在眼部。李总到生产一线岗检,沿着斜梯往装置高处攀登,他一步一步几乎是拖着身子在走,李总汗流浃背,职工们见了都掉眼泪。李总说“我们就是要把‘企业发展,职工幸福’当作最高追求。我们就是要强化管理,埋头苦干,把企业干上去啊!”李总的这番话,赢得了总部颁奖仪式现场和齐鲁石化分会场全体人员的热烈掌声。
记者在视频会现场采访了两位与会者,公司团委时涛说,看了十位“感动石化”人物的事迹,我感到震撼。尤其是李总,他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先后把茂名石化和齐鲁石化两大企业带出困境,创造出非凡的效益,但他自己却累垮了。我们要学习李总和其他“感动石化”人物那种爱岗敬业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和效益增长做出我们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做的贡献。
公司法律事务处兰玮说,我真的被“感动石化”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他们当中有一线倒班工人,有领导干部,也有李总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敬业爱岗,乐于奉献。我要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工作,为齐鲁石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说,很遗憾,李总眼部刚刚做完手术,不能来到现场,我们请齐鲁石化两名职工代他领奖。
敬一丹与代替李总领奖的第二化肥厂质检室职工李晓红和热电厂化水车间工会主席孙风霞进行了沟通。李晓红和孙风霞说,今天来代李总领奖,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李总嘱咐我们,借这个机会,对集团公司领导、中国石化百万员工对他的关心和厚爱,表示感谢!
敬一丹说,短片中的几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印象最深的是上访群众笑着的样子和鼓掌的样子,她觉得这最让人难忘。
李晓红说,李总回到齐鲁石化后,把许多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
孙风霞说,李总为了齐鲁累弯了腰,但是我们企业的效益上去了,职工们都挺直了腰杆。李总把“企业发展,职工幸福”当作最高追求,他的心里永远装着国家,装着企业,装着职工,唯独没有他自己。
(记者 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