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夕,潍城区2006年“豪德杯”春节民间文艺会演和首届花灯大赛拉开了帷幕。此次文艺会演以潍城区各街道和镇及开发区各自组成的表演队依次登场的形式进行。共有13辆彩车、8支腰鼓方队、18种杂耍、14条龙灯争相竞技。全区首届花灯大赛也同时举行,各街办组织能工巧匠精心扎制了200余盏造型别致、色彩鲜艳、内容创新的花灯,在展现各种民间传说及故事的同时,真正体现了全区和谐社会建设和当代农村的崭新风貌。
可参考山东网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 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 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 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 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 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 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 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语言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 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 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 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 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 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 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空竹是一种著名的民间音响玩具。取直径在10~15厘米的竹筒2厘米高,两端封上木板,沿周沿开设小口,是为底盘。底盘中央安装一根中间有细腰的木轴。另外用两根小竹棍子拴线,缠住木轴上抖动,空竹即可高速旋转,在空气作用下,底盘周围的开口同时发声,声音高昂雄浑十分悦耳。空竹有单盘、双盘之分。双盘空竹即在立轴两端均设圆盘,呈车轮状。另有一种“双底座”空竹,令两个底盘均安在立轴的一端,上下叠为两层,双层的开口相经迭错。因为它的两层底盘都集中在木轴的一端,并增加了空竹的不平衡,抖起来困难较大,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较强的体力,重量感强、力度大,是成年人喜爱的特殊的空竹。
根据底盘周围开口数量的不同,空竹可分为双响、四响、五响、六响……直到三十六响多种。圆盘上开口处的内部都用薄木板围成半圆形小房间,开口之间都不相通,缝隙的密封依靠浇灌鳔胶来完成。每个圆盘上只有一个宽约1厘米的大开口,宽约0.5厘米,它们的声音高昂尖锐;大小开口同时发声造成高低共鸣,音响效果极为动人。
最早的空竹当源于“地轴”,地轴即古人所说的“空钟”。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说: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烫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另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钟,大者声钟,小亦蟛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根据这里记述的形制特征与玩法分析,所谓“空钟”即今日民间流传的“地轴”。用竹筒一段封以木板,周围开口,中央贯细轴,另有一块带孔的小竹板。把线绕在轴上,另一端穿入竹板孔洞,用力一拉,地轴即高速旋转落地,呜呜作响。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中谈到地轴时说: “中间有根尖轴的小空竹,缠上线一抽,丢在地上旋转,嗡嗡作响,叫‘风葫芦’。”
这里的风葫芦即地轴,在外地又叫“地铃”。地轴作为民间玩具现在仍有流行,称这种游戏为“放地轴”。空竹即在地轴基础上演进而成。在清代也称空竹为“空钟”。空竹流行之后,地轴反而不如空竹普遍了。
清初,空竹在北京兴起,据“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载: “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燕京杂记》也说: “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干,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头搂抖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空竹在当时的京城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其发声效果作了好评。清人陆奎勋《陆堂诗集》中“京邸杂咏”说: “竹筒短短开风门,胡绳曳之独足奔,牛鸣士窖宫声存。”
北京地区的空竹最早在琉璃厂的玩具货摊上出售,孙殿起《琉璃厂小志》中说:“空竹亦名空钟,能抖出种种花样,摆摊人均擅此技,借此以广招徕。”后来,琉璃厂改为每年春节的节令市场??厂甸,各种民间玩具都竞相投放厂甸市场。空竹和风筝、花灯、大风车一样成为厂甸货物中的代表品种。《帝京景物略》中有“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死、踢毽子,”的民谣,说明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已成为早春季节的节令玩具。春节过后,天气渐暖,北京城内四处都有人在胡同里、院落中抖响空竹、悠扬悦耳的声响此起彼伏,增添了古城的生气也传达着春的信息。自70年代以来,空竹仍有生产、春节期间投放市场。
抖空竹的技巧需要学习和演练,空竹并不像陀螺那样容易掌握,因为它是在线绳的抖动中达到稳定的,必须控制住旋转方向旋转速度和“轴向”,而所有这一切均依靠手中两根竹棍之间的那根线绳来完成,所以,必须积累一定的经验并掌握熟练的技巧。双盘空竹在木轴两端均装有圆盘,容易保持平衡,抖动时人体不需跟随轴向雷动,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品种。抖单盘空竹的难度就比较大,必须及时调整人与空竹的相对位置,让空竹的立轴始终向外,游戏者应随时在原地转动,注意线绳的缠绕与松紧。空竹转速越高,声音越大,抖动时的力度是有节奏的,声音也会形成同步的节奏,远处听来即成为“嗡?嗡??”的效果。
掌握了抖空竹的基本技法之后,还可以学习许多特技花样,最为常见的玩法是“龇杆”、“扔高”、“换手”和“放地轴”。龇杆是在空竹达到一定转速后用线拉起空竹,使它滑到抖空竹用的小竹棍上,继续旋转,转速减弱后及时滑放到线上,继续抖。扔高则是在空竹抖稳之后调开线绳突然拉绷,把空竹弹上高空,空竹会带着呼啸飞上天去,然后仍用线绳接住,继续抖。“放地轴”是把单盘空竹抖到一定速度之后,立柱的尖头朝下放在地上,会像陀螺一样转动着,待转速减弱时,及时用线套起来,继续抖。这三种特技均比较容易掌握,并有趣。尤其扔高,更为精彩,于风趣中还夹带着惊险,是青少年朋友非常喜爱的玩法。
“换手”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玩法,由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同时抖动自己的空竹,抖稳之后,每个人都扔出自己的空竹并接住别人扔来的空竹,继续抖。此种技法多为成年人所为,均需要经过一定训练方能掌握。旧日北京出售空竹的货摊前常有这种特技表演以此招徕顾客。节日期间民间花会中也有抖空竹这个项目,光绪十二年李若虹所编《朝市丛载》中收有《厂甸正月竹枝词》12首,其中有一首描写了抖空竹的情况,说:
狗熊傀儡互喧闹,汗粉淋漓跑旱船,
抖起空竹入云表,千人仰面站沟沿。
这里所记的表演项目大约是“扔高”或“换手”。现在,在杂技表演项目中仍保留了抖空竹的节目,所演内容均是民俗技艺基础上提炼加工的特技,变化为更加复杂高难的动作。
加之空竹的音响效果所造成的渲染气氛的作用,使这一传统民间玩具具备了较丰富的内涵,成为历代相传深受欢迎的民间音响玩具。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到处都能够听到空竹的声音,烘托了节日的气氛。
作者 Master 时间 12:33 下午 0 留言 连接本文
“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民间习惯称为“破五”,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传说姜太公封老婆为穷神,并令她“见破即归”,人们为了避穷神,于是把这天称为为“破五”。
还有一个略为不同的传说是,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于是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老人们忌讳这一天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说是走亲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又有人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户户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不管何种讲究,“破五”吃饺子,寄托着人们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辞劳苦勤勤恳恳便能过上好日子。
民俗专家说,“破五”吃饺子一般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初五是牛日,休息四天以后破土动工,预示着咱们春耕即将开始了;另一层意思是初一到初四,一般是吃素的地方多,初五开始可以破素吃荤了。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饺子的肉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菜馅儿也要自己去剁,这样的话,就是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破五”的饺子讲究馅儿是一个肉丸的。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破五”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饺子褶要担得严严实实,谓捏“小人”嘴。由此可见,天津人对所谓有“小人”仇视到深恶痛绝的程度。家家户户剁“小人”,“小人”又指谁呢?恐怕很难说清楚。在人们心目中的“小人”,形象的说指戏剧舞台上勾着白脸、心怀鬼胎、行为不轨的丑角儿。人们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旧“小人”,才有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作者 Master 时间 12:27 下午 0 留言 连接本文
春节的民间花会
民间花会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即有之,称为“百戏”。背歌表演宋、元时期称“社火”。其活动内容有高跷、秧歌、舞狮、旱船等。清代以后,由于满族统治阶级以及八旗庶民多迷信佛或是一些神灵,从而给民间花会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佛教色彩。尤其是进入晚清以后,由于慈禧太后对民间花会赏识和推崇,花会组织不断扩大,种类项目逐年增加,技艺日臻高超,影响也就日益深远。
民间花会的叫法有很多。有的叫“武会”,是根据练武术而得名。也有的叫“香会”,原因是它随着给寺庙祭日时与进香瞻礼同一时间举办而得名。还有的把花会表演叫“走会”,原因是边走、边伴奏、边表演而得名。总之,它是来自于民间的传统的歌舞表演艺术形式,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流传很广。每年春节、元宵节、庙会都要活动。逛庙看会的人们拥挤如潮,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花会有个独特的特点。它是自由结合、自我娱乐的一种形式,凡是参加者不论是管理人员或表演人员一律不取任何报酬,不带任何营利目的。据说:“背歌”表演站在上面的小演员都不超过六七岁,因为他(她)们小时候患病、家长在寺庙佛像前拈香拜佛时许过愿,而后每次到办花会时做背歌表演,以示回报。
参加办花会的多是市面商家、手工业作坊、运输业的业主和一些爱好这些项目表演的人员组成。大商号、店铺的股东们从财力上、人力上给予赞助。每一次花会活动大伙推选的“会首”,负责全面主持。同时把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分工,有财务,有表演指挥,有管食宿安排,有管场地安排,有管对寺庙供品等等。每种分工的召集人,当时统称叫“把头”。走会还有许多规则,表演队伍路过花会老前辈家门前,不迈门而过,在老前辈的门前要打场表演一场,以表演形式表示对前辈的尊敬。花会进行前后次序也有个规矩,通常是龙在前,中幡接连,接着是腰鼓、狮子,后边是高跷、秧歌、小车会、旱船和武会表演。他们行动的路线和表演的地点,一切听从表演指挥的号令,他手持一个小红旗就是他的标志。
花会表演的主要项目有舞龙、舞狮、高跷、秧歌、背歌、跑旱船、跑驴、腰鼓、小车会、中幡等,还曾加有一套武会项目,如马杈、单刀、花枪、画戟、七节鞭、三节棍等等。解放后这些年,在办会的时间上,又增加了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和春节或元旦等喜庆的日子。
舞龙:这是个传统节目。采用传说中龙的形象做两个长龙的模型,由人在执仗着挥舞动作,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它是以竹条和铁丝做骨架,外围加彩布,由头部到尾部,中间有八节,全长大约在15米长,一节要有一人举动,舞龙人都要身着彩色服饰,头扎围巾,饰武壮士的形象,舞起时便是龙身蜿蜓起伏,栩栩如生。每个会舞起叫做一拨,都要有一青、黄两条龙组成。这是白天采用的形式。晚间在灯会上舞龙就要把龙体当中每节处点着些蜡烛,舞起龙灯。在舞龙时还有一人举着一棵“大珠宝”的道具,在两条龙的前端,进行挥舞,起到引导作用,做“二龙戏珠”的表演动作。
舞狮:这种活动比较广泛,南、北方各地都有,其形状按照寺庙门殿前蹲着的狮子形状制作的。狮子的头部是先制成木架子,而后用纸裱糊,外加毛状物,做成两扇,显现狮子嘴状。头上尚有两只眼睛,实际是两个可为舞狮人视路的地方。其两扇的中间位置似嘴状,可以看清道路好边看边舞。狮子的身子和尾部都是用彩色布包住,装饰着用青麻加颜色做的似毛形的东西,钉在狮子身上,动作起来似狮子的长毛。狮子也有大小两种:大狮子(也叫主狮)由两人扮演,一人在头部,一人在腰部。小狮子由一人表演。表演时又分少狮和武狮。少狮表演动作简单,武狮动作灵巧。武狮表演者要功夫过硬,多是老手表演。舞狮的能手要会跳高桌、打滚、骑狮子等难度大的动作。花会舞狮班子都能做出这难度高的动作,在做行走式表演时,在两个狮子的前端,有一个壮士手持木棒,木棒上端有个绣球,在前边舞动,引导狮子前进和扑球,称做狮子滚绣球。
高跷:伴演高跷表演的,要在腿上再加高一米左右高的木柱,是特意制作的“高跷腿”,然后走起来做表演动作。高跷队伍人数不等,大多30到50对,至少也要有20对。穿着类似戏剧的服饰,表演内容也多穿插戏曲形式。如《西游记》、《白蛇传》、《打渔杀家》、《小放牛》、《宝钗捕蝶》等节目。表演者随着锣鼓声,哨呐声而起舞。表演当中还有特殊技巧。如随走随表演捕捉蝴蝶、卧网摸鱼、下岔、背剑、旋风脚、跳高桌、跳板凳等动作。表演者有的扮演傻柱子、丑媳妇、老妖婆等等角色,表演滑稽丑态,以博人们发笑。地秧歌也是按节目安排不同角色,只是不用在脚下带高跷腿,徒步扭着唱即可。近年,有的地方为组织少年参加表演,搞起大约30公分高的腿子,叫地跷,刚刚兴起。
跑旱船:有对船、单船。对船扮演多为《截江夺阿斗》、《回荆州》、《白蛇传》,单船扮演节目多为《打渔杀家》。扮演艄公(船夫)技巧很重要,得会翻、转、跑、跳各种功夫。跑起来队形有“双插花”、“摸鱼儿”、“剪子股”、“龙摆尾”等。船夫们表演精彩,才会引人入胜,从而得到观众叫好,表演越精彩,就要多演几场才能下场。
小车会:也叫“太平车”,道具用木制车架,外部用布围上,在上边绘制上车轮形圆形,在上边加上车棚,一人扮演年轻美貌的女人,似坐在车上,在车上边有双假腿,假扮坐车的状态,实际是将车挎在她的腰上,而双腿在下面行走,而靠围布来遮挡视线。另一组男人扮作推车车夫的动作。表演时,随着伴奏要做出推车赶路、上山费劲推车、遇到泥泞、路过险境等动作。也有的除推车和坐车两个人表演外,尚有配角表演的。如扮演手提大皮包,戴着大墨镜,手持文明棍的阔少爷在一旁跟车的。还有扮演傻柱子接媳妇的表演形式,总之小车会多是以喜剧夸张的形象表演。
跑驴:跑驴是用布做成一头假驴的道具,不要腿,腰中留有空当。演员将驴的模型套在自己身上。上半身露在外边,下半身则以布帘遮挡起来,照例做成假的腿脚,挂在驴的背上使之下垂,使人望着如同真似骑在驴身上一样。通常骑驴的女演员,多是要簪花粉黛,浓妆艳抹,手执一块手绢,时而擦汗,时而掩面。另一男士扮演赶驴的脚夫,随着唢呐、锣鼓伴奏,跑起来做疾驰、爬坡、慢步、伏卧不走被赶脚的鞭鞑而起等等动作。
背歌:这是花会的主要表演节目,每拨花会需要有背歌20个以上,才能显示出这拨会的水平。其化妆方法是由一成年人肩托着儿童在空中表演,连接成年人和儿童的道具是缚在成年人肩、背部的铁“背架”。在五十年代曾经是木架,后来改为铁架。有两个人为一架(一个人头顶一个儿童),表演节目有《白猿偷桃》(由白猿顶着仙女)、《打鱼杀家》(肖恩顶着肖桂英),《许仙求亲》(许仙顶着白蛇)等等。有的技巧高的表演一顶二,即上面有两个儿童表演。如《杨家将》,由“杨洪”上面顶着“杨八姐”、“杨九妹”的。
腰鼓:这是解放后才盛行的项目。腰挎小鼓,边走边打,随着伴奏变换队形,穿插进行。其表演动作结合了舞蹈的一些花样,不唱只是以击鼓的动作为主的表演。
中幡:起源于佛教,又名大执事,是佛会当中的项目。它是用一棵大竹竿,在顶部做一小伞并缀上小铜铃,动起来悦耳动听,下边挂有一长条的大旗。高度在10米多,其竹竿重量也在百市斤以上。由一名体壮的男士演员来耍动。通常头一手先来一个“怀中抱”,然后用一支膀背举三举,落三落,动作运用自如,这些重竹竿在手里摆动时显着挺轻松。最后把竹竿放在头上撒开双手不扶着,而竹竿直立不倒。中幡高大,要走在表演队伍的中间,给人以威武之感。它成为整个花会的“会旗”作用。也有把中幡放在前列起到开路作用的。走会时怎样才能看出中幡的真正功夫呢?就是看它怎样越过牌楼,这是个绝活儿,我童年曾经看过耍中幡的,快要走到二道牌楼底下,没有把中幡放倒由别人动手帮助,平着抬过去。就看耍中幡的,在这边一猛劲使中幡更高悬起,一下子越过牌楼,他跑着到牌楼那边,用手接着,继续前进舞动着而不停顿地照常表演,这一招使得看会的人们齐声贺彩,叫起好来。
武会:这个项目就是古代武器的表演,有枪、剑、戟、马杈、三节棍、七节鞭等。表演时同样有锣、鼓、大?、唢呐的伴奏。先要跑场,然后采用布阵的形式,有“八卦阵”、“十四门阵”、“九九连环阵”,而后进行各种节奏的武打。也有两人的对打或单人表演的形式。演练人有中老年人,也有少年儿童表演的。曾有一家三代祖孙来演练武会,而且都是高手。
灯会。灯会始于清代初期。一般是农历正月十五的灯节(元宵节)办灯会。办花会的同时,晚间还要到寺庙去举行祀拜,演地秧歌的都要举着花灯笼演唱。灯笼形式很多。有动物灯、有花灯,除在主要街道表演,还要选个广场位置绕圈走动几圈,叫做“打场”表演。近年,在打场时,还可表演相声、快板、数来宝。
民间花会活动,富有民族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我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接待国内外的游客,对民间花会这个项目应当加以进一步发掘、充实、提高,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把老一辈们的表演技巧传下来,不使其断线,让新的创意也能发挥出来,优秀节目也能脱颖而出。
?
作者 Master 时间 12:25 下午 0 留言 连接本文
腊八粥的来历
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曲指可数了。事实上,我们儿时对“腊八节”的记忆,最牢固的片段恐怕就只剩下那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了。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距今一两千年前。按照古籍上的注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也就是说,“腊”与捕猎有关;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等野味(在冬天里)祭祀神灵。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所以说,“腊”是古代祭名。据载,“腊祭”这一习俗始于周代。到了秦代,人们开始把通常举行“腊祭”活动的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八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腊八祭的神有八位:先啬神、猫虎神、昆虫神、农神、司啬神、邮表啜神、场神、水庸神,所以称为腊八;另一说是吃腊八粥,来自于佛教仪式。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周游名山大川,走访贤明。一天来到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因天气淡热,累饿交加,晕倒在地。被一个牧羊女子所见,将随身带的黍米熬成的午餐粥喂释迦牟尼。他吃后立即苏醒,体力恢复,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人日得道成佛。此后每逢这天,寺庙熬黍粥,念经敬佛,以示纪念。
原先,寺庙的和尚尼姑除以黍粥供佛外,还作为交际手段,分给有来往的施主。后来,此俗逐渐普及民间,家家户户也照样煮起来。民间煮腊八粥,有"细腊八"与"粗腊八"之分,取其温暖,可以滋补,可以祛寒,暖肚润肠之意。不过人们吃腊八粥不一定都是在、信佛。
在我国民间,有个关于吃腊八粥的传说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个儿子媳妇跟着父母一起过日子的家庭。老人对儿子媳妇关心备至,大小事情都全包下来,小俩口成天好吃懒做。后来,老俩口去逝了,小俩口吃完了老人留下的粮食,把房子也卖钱吃了,只好挤在一间破草棚里挨饿。寒冬到来,小俩口又冻又饿,在腊月初八这天,他们再也忍不住了,翻箱倒柜,把老鼠藏起来的一点玉米、萝卜收起来,凑合熬成稀粥以备充饥。正要喝的时候,一阵狂风袭来,把他们压死在被风刮倒的墙底下。后来,这个故事被传向四面八方。人们为了教育年轻人吸取这个教训,学会勤俭过日子、便在腊八这天,早早熬一锅粥,边吃边讲腊八粥的故事。旧时,腊八节除吃腊八粥外.有的地方还另有地方性的习俗。青海省的民间,在腊八黎明前,年轻人扛上镢头、挎上背斗,到河边抢打"腊八冰"。他们把块块厚冰运到家里,分别献在佛前及附近田里。冰,象征着雨水旺。通过这个仪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也就是说在腊八节这一天天气会非常的冷。冠通公司提醒广大用户出门的时候别忘了穿暖一些,在此我们为您送
崂山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孔府年节
孔府年节有一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
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供内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送“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面写有“长命百岁”的字样,放在小孩子的枕边,每人准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要点半个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庆祝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