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与国内物流相比,它具有市场的广阔性、国际性、复杂性、高风险性及运输方式组合的多样性等特点。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中的一个焦点,研究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国际物流发展的积极因素
(1)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全球贸易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跨国公司的国际渗透,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和80年代以来的全球经济自由化浪潮,这些因素的协力作用最终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格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源配置过程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这就构成了物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世界各大跨国集团公司为了维护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呈现出了当今国际贸易和货物运输的新特征,并最终导致了物流业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在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物流活动就更加呈现出了跨国性的特点。
(2)经济增长。自二战以来,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厂商的收入和利润每年都在增长,而这种增长势头是因为有了市场准入的改善、产品种类的扩展、国内地域的扩大、作业效率的提高,以及高出生率所导致的市场规模扩大等综合因素。而现如今,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已基本稳定,并且,传统的营销战略已无力再支持大多数厂商的收入和赢利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生产率开始提高,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这种环境对企业的直接意义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向其他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可以使其增加收入和利润。但是,这种扩展需要把全球化制造与全球化营销能力综合起来,并通过综合物流的支持来开辟新的业务地点。于是,对发展和利润的追求便成为促使企业踊跃加入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潮流的根本动力。
(3)供应链观念。过去,企业主要致力于寻找企业内部如何降低采购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手段,因此在制定物流资源和产品来源的决策时,与其他渠道成员发生的费用往往被忽略。如今,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各种渠道的重要性。企业发现,它们可以利用外部资源承担范围很广的物流活动以减少资金配置。它们愿意与全球化供应商一起发展联盟,因为这些全球化供应商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在诸如国际联合运输和转运、国际运输、物流单证以及便利作业等方面提供专门知识和物流服务。
(4)区域化。开辟新市场以维持增长的需要,是鼓励企业在国外寻找客户的主要动力。为促进地区贸易和保护贸易伙伴免遭外部的竞争,各国纷纷开始通过条约方式使合伙形式组织化。当今的世界正在演化成为三大贸易区域:欧洲、北美和环太平洋地区。虽然各区域并不限制与其他地区的贸易,但它们的协定却在强烈地鼓励和促进区域内贸易。这些地区通过降低关税、缩减海关所要求的通关货运单证,以及支持公共运输和搬运系统等来便利区内贸易,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区内的运输待遇如同起运地和目的地在同一个国家内一样。
(5)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激励物流作业全球化重要因素。大宗市场的通信交流把外国产品展示给国际消费者,于是刺激了全球范围的需求。比如,亚洲和东欧一些国家对牛仔裤的需求,以及全世界对运动鞋的需求之所以增长,就是媒介广泛宣传的结果。技术发展引起的另一个动力是如今的信息交换能力,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日益普及也在不断增强着这种能力。历史上,诸如订单、交付凭证以及海关表格之类的国际商业文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传输,往往还会有许多误差。例如,在先进的通信技术发展之前,从远东进口美国产的鞋子,从接受订货到收取订货之间的完成周期是9个月,而由于使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了订货信息的传输速度、产品的生产速度、装运速度以及海关清关速度等,整个完成周期可减少到3个月。
(6)解除管制。20世纪的最后20年,由美国发起的对运输业解除管制的措施如今已遍及全球。尽管事实上全球解除管制的进程在速度上要比美国慢,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涉及多式联运所有权和经营权、私有化以及沿海航行权和双边协定等几大变化。如今,虽然对运输领域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限制依然存在,但各国间的营销安排和联盟安排已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灵活性。美国UPS公司通过所有权、共同营销和共同作业协定等适当方式,目前已具备了为190多个国家服务的能力。关于所有权、共同营销和共同作业协定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国际装运交付效率,促进贸易,还可以提高一站式物流服务的可能性。政府间的安排与合作将会促进并改善运输服务,同时降低运输费率,最终将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开展,进而增加物流作业量。
二、国际物流壁垒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物流作业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也有一些重大壁垒仍在继续影响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其中的三大壁垒是:市场和竞争、金融壁垒以及配送渠道壁垒。全球化物流管理必须要对克服这些壁垒的实际成本与国际贸易的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权衡,以期通过成功的国际运作获得最大化的实际利益。现将各壁垒分述如下:
(1)市场和竞争。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说,市场和竞争方面的壁垒包括市场进入限制、信息可得性、定价和关税等。
市场进入限制往往是通过立法或司法实践对进口商品制造壁垒来限制其进入国内市场。例如欧洲实施的当地实际到位制度,该项制度要求以市场为基础的制造工厂和配送设施在还没有进入市场前就须安置完毕;在立法上阻止进入的例子如日本实施当地零售商“投票”制度,以表示是否愿意接收新的零售商,特别是外国零售商进入其市场。
信息的缺乏是全球物流的又一壁垒。除有关市场规模、人口和竞争状况等的信息相当有限外,用于明确进口业务和有关单证方面的信息往往也难以得到协调,这方面的要求通常会因不同的政府甚至特定的情况而异。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要求有关单证在货物装运前必须备齐和处理完毕。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单证有瑕疵,货物装运就会延迟或被扣押。显然,正确的单证流程对所有的装运来说都很重要,而对国际运输来说更是重要。
定价是一种与营销有关的壁垒。汇率对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很大,经营德国汽车零件的美国配送商所遭遇的境况就能说明汇率是如何影响物流需求的。美国配送商的通常做法是尽可能晚地订购补充零件,以减少风险和投资。然而,当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在上升时,采取低成本战略的厂商就会反过来储备零件,以充分利用有利的汇率。
(2)金融壁垒。全球物流中的金融壁垒产生于预测和机构的基础结构。在任何情况下进行预测都十分不易,在全球环境下预测尤其困难。国内预测面临的挑战是要在顾客趋势、竞争行为和季节性波动的基础上进行单位销售量和销售金额的预测;而在全球环境下,这些预测还必须结合汇率、顾客行为以及复杂的政府政策等。机构的基础结构壁垒产生于在如何协调中间人作业方面的差异,其中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法律顾问和运输承运人等。金融上的不确定因素加上机构上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厂商难以规划其产品需求和金融需求,其结果便是,厂商不得不增加存货、增加运输的前置时间,以及增加全球物流作业的金融资源。
(3)配送渠道壁垒。国际物流还要面对诸如基础结构标准化和贸易协定等方面差异而形成的国际物流壁垒。基础结构标准化方面的差异是指运输和材料搬运设备、仓库设施和港口设施以及通信系统的差异。尽管近年来提高了集装箱标准化程度,但在全球运输设备中,如运输工具的尺度、能力、重量和轨道规格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其未被标准化时,国际物流的费用和时间势必会增加。
贸易限制壁垒也能影响到国际渠道或配送决策。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量,于是,进口商通常会使用在保税仓库里建立存货的方法,来保证第二年年初放行装运到当地的货物供应。这种策略减少了关税费用,但却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及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