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其一 有感

2024-11-26 04:45: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个人感受:靖难之后,北宋败亡,诗人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里,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陈与义一向喜欢老杜诗风,更是崇敬杜的人格、精神。我认为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还是值得继承的,不过本诗更多是在抒发动乱年代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个人命运的迷茫,所以说,我以为,深刻的痛苦和磨砺才能孕育名篇,这是一种积淀;同时,在动乱中更应该思图进取、一展抱负,而不是一味慨叹、不做行动。(不过对于他这么一个文人,不做要求了,毕竟不是辛幼安)

回答2:

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五、板书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地理位置
颔:登楼怀古伤时
颈:忧国忧民的心绪
尾:暗写时局,悲从心来

回答3:

诗人情怀-《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南宋」《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