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人武指挥系教研室
防敌电子干扰和压制,保护战场上的信息"神经",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内容。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强烈的电子干扰将对通信、雷达和精确制导武器等构成极大的威胁,防敌电子干扰将是一项崭新而又艰巨的任务。
现代战场上的"软杀手"
所谓电子干扰,就是利用电子手段干涉和扰乱敌方通信、指挥、预警、雷达等电子设备的行动。其目的是使敌方的电子通信、侦察设备和信息战武器性能降低或无法正常工作,进而不能及时获得充足的信息,导致信息迷盲。这种以无形的电磁波去"攻击"对方的"软杀伤",其激烈程度和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比起短兵相接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子干扰按使用电子信息系统与设备的专业领域不同,可分为无线电通信干扰、雷达干扰、光电干扰、声纳干扰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干扰等。从干扰行动的性质来看,包括主动向对方发出干扰电磁波的积极干扰和施放无源干扰器材的消极干扰。作为民兵防敌电子干扰,主要是指以积极行动防敌无线电通信干扰和雷达干扰两个方面。
无线电通信干扰是针对对方无线电通信而采取的干扰措施。由于无线电通信的媒介--电磁波具有一个特性:当两个或多个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共同工作时,接收设备将收到这两个或多个信号的迭加,从而使接收信号模糊不清。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通过无线电干扰设备发射与对方电子信号频率相同的干扰信号,可以使对方的无线电接收设备失灵。按干扰信号频谱的宽度区分,无线电通信干扰可分为瞄准式干扰和拦阻式干扰。瞄准式干扰的信号频率与对方的信号频率重合、宽度基本相同,它虽然功率集中、干扰效果好,但需要很高的频率重合度,所以要求干扰机配有引导干扰频率的侦察设备。而拦阻式干扰信号的频谱很宽,要求能覆盖对方通信的整个工作阶段,这种干扰方式无需频率重合设备和引导干扰的侦察设备,干扰时还能同时压制多部通信电台,但这种干扰方式需要的发射功率大,而且对落入其频带内的己方电台也会产生干扰。
雷达干扰是针对对方雷达采取的干扰措施。根据雷达的工作原理,利用雷达干扰设备和器材发射、反射、散射或吸收雷达波,扰乱或欺骗对方雷达系统,使其效能降低或完全失效。根据雷达干扰设备和器材能否发射干扰信号,雷达干扰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是利用专门的干扰机发射干扰信号,使对方雷达接收到压制性或欺骗性的信号,使其不能正常工作。由于这种干扰方式具有主动性,所以又称"积极干扰"。其中,根据干扰机发射信号是否受对方雷达信号触发,又分为引导式干扰和回答式干扰两种。无源干扰则不依靠干扰机施放干扰电波,而是通过布设无源器材来改变目标对无线电波的反射或改变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以破坏雷达对目标的发现和跟踪。由于这种干扰的工作方式是被动的,所以也称为"消极干扰"。常用消极干扰器材主要有箔条、角反射器、保护目标吸收层等。民兵防敌雷达干扰,主要是针对敌主动的有源干扰而采取的防护措施。
电子干扰也有力不能及处
主动式有源电子干扰在现代战争的电子战中尽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样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依赖于可靠的电子侦察。现阶段有效电子干扰的基本前提是"频率对准,功率足够,样式合适"。而"频率对准"又是其中最关键的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个条件,功率再大的干扰信号也毫无用处。而决定频率能否对准的就是电子侦察,通过电子侦察才能发现对方的电子使用的频率和工作样式。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由于未掌握SM-6导弹制导雷达的工作频率,施放的干扰效果很差,第一周就损失飞机78架。1982年6月贝卡谷地冲突时,以色列吸取前一次的失败教训,首先放出无人驾驶飞机诱使叙利亚制导雷达开机,以侦得其有关技术参数,结合平时侦察获得的情报,对叙军防空体系的指挥控制系统、空地通信施放了强烈的干扰,并使用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摧毁,使叙军在贝卡谷地的防空体系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可见,在现代战争中,要实施有效的电子干扰行动,需要有准确及时的情报,没有可靠的电子侦察作为前提,其电子干扰只能是盲目干扰或无效干扰。
二是干扰源易遭打击,干扰持续时间短。电子干扰是以电磁波寄载能量达成干扰目的的。要可靠地压制对方通信、雷达设备、器材,就必须连续地发射电磁干扰波。而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确定发射电磁波的方位易如反掌,精确定位的误差越来越小。同时,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使战场打击的圆周概率十分精确。因此连续不间断地发射干扰波,极易导致干扰源的位置暴露给对方,进而招致打击。
三是效果检验困难。电子干扰是一个"软"打击过程,作用的对象是对方的收信信号而不是人员本身,所以对干扰起到了多大作用有时很难把握,需要在干扰行动结束一段时期后才能得到验证。
四是干扰受频率限制。电子干扰是以频率为基础达成作战目的的。频率是敌对双方的共用资源。电子干扰的目的是尽可能剥夺对方使用频率的权力。战时,敌对双方大量的电子设备,都将拥挤在有限的频率段上工作,敌方的工作频率和己方的工作频率有时相距很近。因此,要在干扰对方的同时又避免己方受到干扰,必须进行电磁协调,这就使得电子干扰在使用时不能随心所欲。
五是受地形、天候影响较大。电子干扰是以空中有效传播电磁波达成干扰目的的,而电磁波在空中传播受地形、天候影响较大。在短波波段,电离层的变化影响干扰的有效作用距离,在超短波及其以上波段,一座高山或者一座高大建筑物都可能影响电子干扰的有效发挥,甚至使电子干扰失去作用。
摸索防敌电子干扰之法
民兵防敌电子干扰的基本方法有:以快避扰、以变制扰、以藏防扰、以假骗扰和以"简"应扰等。
1、以快避扰。以快避扰就是快速沟通,快速改频,以避敌干扰。通信联络沟通快,是提高通信时效,防敌侦侧、干扰的重要方面。为此,民兵通信分队在沟通联络时,应尽量短呼叫、少呼叫,使用简单的代码、符号或其他快速隐蔽的方法代替呼叫,快速沟通联络。快速改频,是无线电通信人员防敌通信干扰的常用方法。改频的主要方法有:常规改频、预约自动改频、代密改频等。为了更有效地防敌通信干扰,防干扰的备用频率可选用与敌方无线电通信相同或相差不大的频率、广播信号或噪声干扰信号的边缘频率、昼间使用夜间频率、波段两端的频率等。
2、以变制扰。改变信号特征和手法特点,变换电台的工作种类和方式,也是防敌通信干扰的常用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收到较好的防干扰效果。电台信号特征和报务员的手法特点,是敌方发现目标、跟踪干扰的重要依据。因此,民兵通信分队要适时灵活地改变电台信号特征和报务员的手法特点,给敌方侦听和干扰增加困难。变换电台工作方式,也是避开敌方干扰,摆脱跟踪的一种措施。这种措施通常与改变电台信号特征、报务员手法特点和变换电台工作种类等方法结合使用。实施时,由主台使用暗语进行通知,确保工作方式的变换在保密状态下进行。
3、以藏防扰。以藏防扰就是对我电子技术参数采取保密措施,斩断敌之侦察触角,使敌失去干扰的对象和目标。一是注重平时电子设备技术参数的隐秘。和平时期加强电子设备技术参数隐秘的手段主要包括:加强情报资料的保管保存,严格限制接触资料的人员范围;在平时训练演习中,尽量减小电子设备的发射功率;控制使用时间,特别是新装备的使用;严格遵守通信规章纪律,密化工作内容。二是加强战时电子设备技术参数的隐秘。战时电子设备根据战斗进程一般都要开机使用,若不注意适当的隐秘,将为敌方施放干扰提供方向,指明途径。雷达技术参数隐秘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严格控制雷达的开机时间;控制雷达发射功率和辐射方向;控制雷达信号参数和工作模式的使用,特别是雷达工作频率、脉冲调制样式等重要参数应按规定使用,对备用工作频率、工作模式要严加控制。通信技术参数隐秘的基本措施主要有:控制无线电发信的时间和功率、无线电静默、将我工作电台的频率藏在敌台中、密化通信内容。
4、以假骗扰。以假骗扰就是通过制造电子假象,诱使对方跟踪、干扰我虚设的假电子目标,分散敌干扰力量,掩护我真实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对雷达防干扰而言,主要是设置假的雷达基地,用简易辐射源发射假信号,造成敌人真假难辨,判断错误。对通信防干扰而言,主要是实施电子佯动。例如,当作战部队由集结地域或驻地向战区开进时,可在原集结地域组织民兵部分电台照常联络,定时拍发假电报,给敌造成我军兵马未动的假象;当作战部队进入待机地域或占领进攻(防御)阵地后,可组织民兵在次要方向上构筑假工事、假阵地,设置大功率佯动台,进行假联络、假通话,而在主要方向,则组织民兵通信分队使用小功率电台、无线电接力通信和有线电通信、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等保障作战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
5、以"简"应扰。以"简"应扰,是指我无线电通信遭敌压制、干扰,无法正常进行工作时,利用就便设备、器材,采用传统有线通信和运动通信手段实施通信联络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设备、器材简单,技术不高,但使用方便、保密性好,可以有效地防止敌电子干扰。有线电通信,是利用导线传输电信号而达成的通信,这种通信方法通过电子运动传递信号,而且外有保护层,因此,保密性好、抗干扰性能优。光缆通信是使用光信号传递信息的,几乎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因此,民兵利用地方既设有线通信设施, 或组织民兵有线电通信分队、光缆通信分队在统一组织计划下临时紧急架(埋)设、抢修通信缆线,对保证我通信联络的通畅可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运动通信,是通信人员采取徒步或使用交通工具传递信息达成的通信。这种通信以文件或口头传递的形式传递信息,更不存在受敌电子干扰的问题。民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多、地形熟、群众基础好,社会上各种有线、光纤通信设备器材和大量的快速机动工具等为其提供了对抗电子干扰的条件。因此,在未来我国可能面临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对付敌强电子干扰,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以保障自身作战、支援部队作战和社会通信需要。
这是另一网页内有详细的原理介诏和电路图. http://www.eetchina.com/ART_8800349901_480201_7dedb103_no.HTM
美海军EA-6B“徘徊者”电子战机参考文献:南京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