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 我不能认同他对其他三人诗风判断,对于王勃的评价却是恰当的。他的灵光一闪,就足以让许多文人搁笔,名列“初唐四杰”之首。我一直在想,如果他不死,凭借着他卓越的天赋、博大心胸和过人的才情,绝对可以与李白、杜甫跻身同一行列。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是他研究类的著作,二是他的诗文。可惜上面所说的这些,除了文集还传下来一部分之外,其他的全部散失。王勃的学术水准究竟怎样,到底还是无从得知。比如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最终被才华所误,去世时才29岁。比如写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李贺,因为长期抑郁,病逝时才27岁。所以看看王勃,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这是家学渊源。
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勃文如曲终破尘,曲至高位明宽神朗沁心扉, 曲至低落渔舟晚归江岸景,敢问古今谁能越?以致骈文后人无敢作,只因勃才气太高,后人仰望,只可惜英年早逝。因唐朝时原建筑资料早已丢失,梁先生是按照宋朝的建筑风格所绘。所以我所看到的滕王阁,已非初唐时的原貌,不过据说宋朝的建筑风格也继承了唐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