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究竟是干什么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人!
都知道锦衣卫在明朝时期非常有名,他们是皇帝的直接力量,完成一些不为人知的任务,分布很广,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人。在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的一些皇族贵胄,他们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力量,用于暗中保护自己,收集情报,处理一些腌臜事等。锦衣卫就是明朝时期的皇帝的暗卫之一,用于保护皇宫的安全,专属于皇帝,也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把更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原本作为皇帝亲兵的锦衣卫前途一片美好,但是随着朝廷的发展,锦衣卫渐渐的失去了很多的权力,最后仅仅只是一个侍卫而已。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继位,身为燕王的朱棣起兵造反,最后成功登上了皇位,史称明成祖。然而,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朝中有很多的大臣对他并不是很信服,因此,他不但重用锦衣卫,还设立了与之平衡的东西厂。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所以明朝很多人都害怕锦衣卫,被锦衣卫抓进北镇抚司,那可就回吃尽苦头,令牌一出,谁敢不给面子。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是皇帝用来教训违纪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午门行刑。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屁股上。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像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