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鲜电商市场为什么会缺乏市场竞争力?

2025-02-23 05:45: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行业特征


传统的生鲜市场主要有农贸市场(社区店)和大型超市两种类型。


对于普通的农贸市场来说,200元左右就可以搞一个摊位,进入门槛极低;遵循“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的途径,交易链条很短,加价环节少,同时,市场竞争充分,不少商品是赚五毛钱就可以卖,毛利率很低;在终端市场,大量的同类商品、大量的商家、大量的客户汇聚,信息充分,达成交易的成本较低。



由此,生鲜商贩挣取的基本上就是劳动工资,几乎不存在因为资本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就大型超市而言,生鲜价格偏高,在周边区域缺乏农贸市场的情况才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受制于消费规模,所获利润也较为有限。甚至不少大型超市将生鲜作为顾客引流的手段,生鲜定价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就更为有限。


从行业特征看,生鲜行业进入门槛低、毛利率低、交易成本低,缺乏电商存活的超额利润,是电商的禁入行业。

2、商品特征


与衣服、3C、家电等商品相反,生鲜商品具有单价低、非标品、高损耗的特点,在跟传统生鲜市场的竞争中,难以获得成本优势。


(1)单价低导致生鲜电商物流成本占比高。市场商贩用三轮车就能解决的物流问题,生鲜电商需要冷链物流才能解决;市场商贩用几个塑料袋就能解决的问题,生鲜电商需要大量的塑料盒、纸盒才能解决。由此,传统市场拥有比生鲜电商更低的物流成本,生鲜电商是“豆腐搬成了肉价钱”。


(2)非标品增加了生鲜电商的人工成本。农贸市场商贩通过顾客自行挑选、商贩分时定价(售卖初期生鲜质量好,定价较高;后期质量较差,降价出售)解决了蔬果的非标品问题,生鲜电商需要通过雇人进行商品分级,增加了人工成本。


(3)高损耗增加了生鲜电商的货物成本。市场商贩基于经验的积累,对市场需求有相当精准的把握,即使市场判断失误或者因为天气原因,卖不完的蔬菜总是能及时地送往长期联系的餐馆,卖不完的水果或者打折或者送往熟悉的餐馆做水果拼盘,因而损耗极低。


由于生鲜商品品类繁多、季节变化较大,生鲜电商对市场把握的精准度有限,卖不出的货品容易形成积压,同时,物流过程中的多次搬运也容易造成商品损耗,导致复购率低,京东、天猫生鲜商品下面的差评晒单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由于生鲜电商在物流、分级、降耗上的成本高于线下市场,如果要盈利,其定价必然高线下市场,定价高于线下市场的电商显然是活不下去的。


3、客户特征


大爷、大妈是生鲜客户市场的主体,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价格极为敏感。日常所见退休金还不算太低的大爷、大妈,为了买到便宜五毛的蔬菜水果,不惜徒步或坐公交(免费哈)辗转多个菜市。原因很简单,大爷、大妈退休了,时间不值钱,买菜是能便宜一块是一块,走走路同时也是锻炼身体。


并且,菜市场品类更多,价格低廉,也不用戴上老花眼镜在手机上划来划去(相当多的人不知道如何划),因此,生鲜市场的主力客户基本上对生鲜电商是绝缘的。


中年人显然也成不了生鲜电商的主力,尽管他们时间精贵,但很多也面临着养房养车养孩子的巨大压力,他们通过购买大冰箱、到菜市场或超市批量购买蔬果解决了生鲜价廉物美的问题。

回答2:

因为生鲜的时效性强,生鲜电商的配送
一是速度跟不上
二是配送成本大
三是产品质量难保证
正常人们买生鲜都是精挑细选,生鲜电商做不到,还有就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
所以生鲜电商缺乏市场竞争力

回答3:

生鲜产品销售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如果有足够的资源

回答4:

你的这个判断是错误的,生鲜产品销售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如果有足够的资源,生鲜电商的竞争力是优于实体市场的,因为规模和商业模式决定了成本和品牌价值。

回答5:

电商怎么会缺乏竞争力呢,可能没其他行业竞争那么激烈。生鲜进入门槛还是比较高的吧,鲜活的海鲜经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有点垄断的性质,经营的公司少了,竞争力相对要少一点。所以肯定不能和其他行业想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