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自此,由中东地区爆发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漫延全球。
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滞胀作为混成词起源于英国政治人物Iain Macleod在1965年于国会的演说中提出。
这个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于在战后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上,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不能并存,亦因为人们广泛认为滞胀与财政赤字一样,一旦开始就难于根治。
扩展资料:
滞胀的影响
1、对短期的影响
滞胀的价格持续上涨将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产出的下降将导致减少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这将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和破产,整个经济将显示经济衰退的趋势。高通胀影响财富分配,扭曲价格,而高失业率降低国民收入。
2、对长期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水平,但随着工资、价格和人们对生产成本上升的看法进行调整,衰退最终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出和低就业率增加了工人工资下降的压力,而低工资增加了供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短期总供给曲线回到原来的位置,价格水平下降,产出接近其自然速率,经济回归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点,这是经济自我修正的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停滞性通货膨胀
参见格里高利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在总需求–总供给曲线那一章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