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怎么样?

值得看嘛
2024-12-26 02:44: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非常值得一看,在众多二战背景下的故事里《美丽人生》的切入点非常独特。以往战争片会把焦点集中在战场的残酷、百姓的悲惨生活上面,向现代人展现出当时艰苦的环境。但是《美丽人生》不同,他展现出来的是在残酷的背景下善良乐观的人如何为保持那一份纯真而努力。

二战时间关押犹太人的纳粹营有多残酷大家都听过或者看过相关资料,影片中的一家三口就是被抓进去的犹太家庭。但是整个片子并没有刻意去展现纳粹营中的残酷生活,甚至毒气的场面都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去拍。大家的遭遇都是通过一天工作后疲惫的状态,以及主人公对未来的预见所体现出来。

影片没有展现这些黑暗的东西,反而把笔墨重点放在了小人物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进入纳粹营之前主人公面对生活就是积极乐观的,就像一个永远不停电的风扇一样不停的转。而进入纳粹营后,无论是跟孩子善意的谎言还是最终为了家人赴死,他都用乐观搞笑的方式来应对。然而,就是这个充满欢乐、逗趣的主人公,赚足观众的泪水。

回答2: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就算在最艰苦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希望变得渺茫,就算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用快乐与浪漫爱着、守护着儿子与妻子。他的勇敢与智慧,即使在战火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神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因为人生美丽且充满欢笑。

电影《美丽人生》是一部十分浪漫充满温情却带有悲情色彩的电影。犹太青年圭多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一见钟情于美丽善良的姑娘多拉,紧接着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

终于,圭多与多拉克服问题终成眷属,画面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圭多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战争的铁丝网,响起了纳粹的哨声……有着犹太血统的圭多和他的儿子被德国纳粹抓去集中营,意大利血统的妻子多拉不愿分开一起去了集中营。三个人在集中营生活艰辛并饱受离别之苦,最后故事以德国纳粹的撤退,圭多为与心爱的妻子相见,被要销毁证据的德国军官枪杀结束。

影片以浪漫邂逅的爱情为开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仿佛一切都应该顺理成章沿着美好幸福的道路进行。但悲剧正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如此的幸福温暖就如暴雨前短暂的宁静一样,稍纵即逝,没有停留。

影片中为了不让年幼的儿子叔本华心理蒙上战争的阴影,圭多异想天开地捏造了一个谎言:告诉叔本华他们是来参加一场严峻的游戏的,只需要积满一千分就能获得最终胜利,奖品是一辆坦克,而周围所有人都是参赛竞争者。小叔本华对爸爸的话深信不疑,每天都会追问今天爸爸得到几分,沉浸在对终极奖品坦克的美妙期待之中,在集中营快乐地生活着。

尽管中途有过好几次快要露馅儿的危但最后都被圭多巧妙化解,他甚至见缝插针地找到机会用集中营的广播向多拉报平安,浪漫地问候一句“早安,我的公主。”在要被枪杀的那一刻,圭多也会以滑稽的动作来告诉躲在铁箱里的儿子,这是游戏,最后,圭多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

这时电影响起旁白,以圭多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儿子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

整部电影从开头到结束没有像传统战争影片那样安排表现战争残酷的故事情节而都是在一种欢乐的氛围中演绎的,而这个欢乐的氛围是通过主人公的乐观主义精神来体现的。男主人公圭多的遭遇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更是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希望,人生终究美丽且充满欢笑,于是,我们总会赢。

回答3:

好电影像一杯酒,历久弥香。《美丽人生》1997年12月20日在意大利上映,20多年过去,如今回看情绪仍如开闸洪水,一泻千里。

影片曾获得7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三项大奖,故事讲述,圭多一见钟情于美丽女教师并展开疯狂追逐,他乐观幽默还很懂浪漫经常逗得多拉笑逐颜开。终于芳心暗许有情人成眷属,但好景不长,时值法西斯战争爆发,圭多被押解到集中营受尽磨难,妻子多拉不离不弃,原本可以逃过一劫却为了丈夫放弃自由共赴牢狱之灾。圭多在困苦中依然保持乐观,他是全家希望,是黑暗中的明灯,是小儿子的脊梁。他努力保护儿子,不希望童心受到环境伤害,他骗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胜利者将赢得一辆坦克。直到最后法西斯政权颠覆圭多却没能逃过厄运,但当我们看到小男孩在纳粹阴霾中仍旧保有的天真乐观,就知道作为父亲圭多一切付出都值得。

影片在结构上大致分为两部分,前程圭多是一个好男朋友好丈夫,这部分描写多半是浪漫快乐,几遍有些小苦涩也在祥和的基调面前瑕不掩瑜。后半程圭多诠释如何做一个好父亲。这部分与历史背景相连,悲伤基调占据上风。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圭多告诉你什么叫“苦中作乐”。

本片导演也是男主罗伯托·贝尼尼用纯熟的影像手法透过圭多视角展现了纳粹法西斯残忍统治的冰山一角。影片既有艺术价值同时具有历史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好电影

回答4:

你永远无法猜测到一个父亲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的孩子,哪怕面对死亡!

也许是用灿烂的笑容,也许是用严厉的痛骂,也许是用一个个谎言,《美丽人生》,一部展现了父爱伟大的电影,本应如《肖申克的救赎》一般被人们永远铭记,却静静的沉寂到电影的长河中了。

1997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上映以后,如同洪水一般席卷了全世界,感动了世人,并获得了奥斯卡的三项大奖!而这些辉煌的过往,并没有让这部电影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慢慢的凋谢,直到渐渐的不再被人们提起。

有人说如果谎言可以这样美丽,那我宁愿一直活在谎言里。在真实的历史条件下,在纳粹的残忍迫害下,这样的喜剧会在一开始就变成悲剧。

大学的某个深夜,无意中翻看到了这样的一部充满了无尽爱意的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如同一瞬间,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结束以后,内心无比的潮湿,却又无比的温暖。伟大的父亲用他天性乐观的心态和保护儿子的信念以及对妻子的无尽爱意,自导自演了一出属于自己孩子的喜剧,让纳粹笼罩的阴暗天空下,有一抹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阳光。

依旧可以清晰记得,在电影的结尾处,当父亲要被纳粹处于枪决时,父亲用极端夸张的姿势走过儿子藏身的地方,并对儿子漏出了笑脸。那一刻,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已经发现了这一切所谓的游戏只是父亲编制的谎言,但我会选择相信,在孩子接下来的人生中,因为父亲的这种爱,他一定可以在记忆里伴随着父爱,将永远温暖幸福的度过一生!

回答5:

《美丽人生》是1997年由罗伯托·贝尼尼自导、自编、自演的作品,在第七十一届奥斯卡一举包揽三大奖项。

电影前半部分讲的是男主犹太青年圭多与朋友进城投奔叔父,因为车子刹车失灵,停下修车的时候圭多在旁边的谷仓下接住了从天而降的美丽姑娘多拉,二人就此相识。圭多本打算开一家书店,但无意间与审核人员结下了梁子,于是只能去酒店当一个侍从。期间借助在酒店里遇到的教育局官员,假扮视学官来到多拉所任职的学校来了一番演讲,将原本是想用种族理论给学生洗脑的演讲用无比讽刺的形式进行了掩饰,顺便还不忘撩一撩多拉。周末他又来到多拉与政务官一同前往的剧院,用小破车接走了多拉,并使尽浑身解数逗她开心。多拉作为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本就不愿与政务官联姻,而圭多的出现让她看到了周围人身上所没有的特质,最终与他在订婚宴上私奔,过上了平凡却幸福的生活,并有了一个叫约书亚的孩子。

前半部分似乎只是男主圭多寻求爱情的故事,他的求爱手段可谓十分高明,用智慧去创造惊喜、营造氛围,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表达赤诚之心,成功抱得美人归。但其实电影在很多细节上已经在暗示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半部做铺垫,例如圭多进城时看到的墙上的招贴画、在叔父店里闹事的法兰西青年以及学校里在宣扬的种族主义,无一不在为其后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电影的后半部分里,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便被尖锐地表现了出来。圭多开的书店门上被用油漆涂上了“犹太人店铺”的字,街上“犹太人与狗不得进入”的字样也愈发频繁。终于在约书亚生日当天,多拉回到家发现家中一片狼藉,所有人都被带走了。她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种事,平静地与其他犹太人一起登上了去往集中营的列车。圭多不同于其他被捕的犹太人,他将集中营里残酷的制度以“这只是一个游戏”的谎言告知约书亚。他用自己的身躯将一切外界的黑暗都挡在了约书亚的世界之外,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也依旧守住了这一伟大的谎言,在被德国兵领去执行枪决的时候,圭多路过约书亚藏身的箱子,他明白儿子正在看着他,所以挺着胸膛迈着正步走过。

后半段虽然总体基调沉郁,但总有诙谐的笑料和温情的场景穿插,圭多即便身在炼狱,仍不忘向女子集中营那里播放曾经与妻子定情时的音乐,让妻子听到他和孩子的声音。在电影的最后,约书亚终于等来了父亲所承诺的坦克——美国士兵带来了战争胜利的消息。约书亚终与母亲相聚,画外音里是青年约书亚的声音:“这是我的故事,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美丽人生》集战争、亲情、爱情的主题为一体,它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为后来很多电影立下了教科书式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