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杰姆逊而言,“文化”有三种含义。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
第一,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它有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的培养的含义;
第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对的”;
第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
扩展资料: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包含了关于时代的具有同质意义的理论难题。詹明信阐明了当前保守主义话题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这是以“历史的衰落感”和“空间的新兴感”为标志的时代。
詹明信把文化看成是理解时代特性的主要手段,但却是在全然不同的理论范式下来处置这些难题的。这比任何右翼的思想家的理论都更具有一致性并且难以反驳。然而,这里的文化既不是区分多种文明的界碑,也不是识别生产效率的分类编码,而是一件资本主义新阶段的非凡的法衣,它同经济自身一同不断扩张,并第一次真正像行星般地在全球周游。
换句话说,文化现象并不与全球化现象相对立,而是全球化现象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与其说是受到多种文化动因的制约,不如说是被某种决定了生产和消费方向的单一文化因素所左右。这种所谓有单一的文化因素,正是后现代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一、文化和文化分期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对杰姆逊而言,“文化”有三种含义。他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第一,从浪漫主义的角度出发,它有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的培养的含义;第二,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文明化了的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对的”[1]1;第三,“即日常生活中的吟诗、绘画、看戏、看电影之类,这种文化和贸易、金钱、工业是相对的,和日常工作是相对立的”[1]1。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第三种文化是与金钱、工业紧密相联,更与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接近。很明显,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文化被赋予了另一种新意,文化与现代主义、现代化更是密不可分的,它与文化分期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杰姆逊认为,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与文化分期有一定的关系,就文化分期而言,主要有三个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市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以艺术为准则的现实主义;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是现代主义;第三阶段是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这一阶段出现了文化工业,而本文的“文化”,也指这一时期的文化。
二、文化的四种形态
杰姆逊认为,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分期反映了文化的四种形态,即生产方式、宗教、意识形态和叙事分析,而文化的这四种形态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与人的生存状况。
(一)生产方式
从生产方式而言,主要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分析。第一个代表性人物:马克思。马克思从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阐述了最传统的关于生产方式的论述。马克思阐述了6类生产方式,以家庭或亲族关系为组织原则的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以村庄为单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农民为生产方式的封建主义;随之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为之努力实现的共产主义,这6类生产方式是不断演化的,不断进步的,生产方式也称基础或下层建筑,马克思的理论不仅仅重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也重视对每个社会、不同结构进行研究,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文化的研究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第二个代表性人物:摩尔根。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划分,他认为,历史的划分是以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程度为基础的,这一点与马克思极为相似。在他阐述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以及文明时代中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中,德鲁兹他们认为蒙昧时代是一种符码化方式,也就是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文明时代则是解符码化方式。在西方文学史上,解符码化是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的一种手法,其核心是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就是解符码化,所有这一切是历史形成的一个过程,即从符化再到符码化,很难超越。德鲁兹《反俄狄浦斯》给了我们启示,只有精神分裂的人,才能摆脱符码,回到最初状态,因为它反映的是彻底不接受或者是彻底不拒绝这个社会。
因而,杰姆逊通过生产方式来说明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以前生产方式的踪迹,而每一种生产方式又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那些信仰又是要由宗教来表达的,由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