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2024-11-26 12:36: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蜗牛的趣味名人

回答2: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可以选我吗%>_<%

回答3:

贝多芬不愿意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自己高兴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了他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特意把窗户3砍掉一块。
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搬家。每当他处于作曲的热潮时,他总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这样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而是坐在地板上弹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是总是没剩多少钱的原因。
当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耳朵真正越来越聋时,他就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情,甚至比眼睛瞎了还糟。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然后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写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对他来说,音乐不仅是把甜美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没有一个音乐家象他那样,在一生中有那么多成功或那么少幸福的日子。他的朋友们是善良而忠诚的,但他的耳聋把他同他们隔离了。甚至他的助听器也往往使他失望,因此他和他们保持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能过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会话本”和铅笔。他看见他们互相谈话,以为他们总是谈论他,说他的坏话,阴谋害他 有一天他这样写:“ 再也不要在我跟前露面。你是一条卑鄙的狗,一个不老实的家伙。”
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疑心是错的而他的朋友是真诚的时候,他又会另外一个便条:“亲爱的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是对的。我现在明白了。所以今天下午来我这里吧。接受你的贝多芬的爱。”而他的朋友们——他们是多么好的人!——总是原谅他那粗暴的吵嘴,并且和他相处到最后。

回答4:

有一个故事说明了他和歌德对待权贵的不同态度。有一天贝多芬和歌德散步回来,看到一个公爵在等他,歌德恭敬地向公爵致敬,而贝多芬却对歌德的这种态度不以为然,还劝他说,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这么巴结。还要求歌德挽着他的手臂漠视公爵和他的随从,可是歌德却没能做到,而贝多芬一个人抬头挺胸高傲地从公爵面前走过。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说贝多芬恃才自傲,而是要说明他蔑视权贵。

回答5:

  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9岁于波恩大学旁听哲学,接触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
  1787年起任音乐教师。1792年定居维也纳,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开始创作生涯。
  1820年两耳失聪,但从未辍笔,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出人类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