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运动起源与发展
乒乓球运动是1 9世纪后期创始于英国,从网球运动直接派生而来。
最早关于乒乓球运动的文字记载是在1880年英国的一家体育器材用具公司刊登的乒乓球器材广告上,当时还不叫“乒乓球”,而是以“高西马”,“弗利姆一弗拉姆”等奇特的名称在英国盛行。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英国首都伦敦的某天,天气炎热,有两个青年到一个上等饭馆吃饭。饭后,两个人闲聊时感到很闷热,于是就拿起雪茄烟盒的盖子扇起来。后来,他们又拣起酒瓶上的软木塞子,以当时最盛行的打网球动作,用盖子把塞子打来打去。此举吸引了不少食客和侍者观看。英国的新闻界颇感兴趣,把它誉为时髦的运动,并做了充分的报道。很快这种运动在英国的一些大学生中流行了起来。但当时,这项运动既无统一的名称,也无统一的规定,仅仅作为一种娱乐流行于欧洲。
当时,不但英国有这样游戏的出现,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也流行着一种飞球运动,球是软木塞插上羽毛制成的。到 19世纪末,美国也出现了打带羽毛的球的游戏,还使用一种外面蒙上一层丝织物的橡皮实心球。与此同时,日本沿海港埠横滨,外国商船来往频繁,商行里经常进行类似乒乓球运动的游戏。1902年,在英国游学的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坪井玄道,将乒乓球整套用具带回日本。于是日本人也模仿起来,由于器材的缺乏,他们便把饭桌或制图桌当作台,用毛巾或书籍堆起来做球网。球有的是胶质的,有的是丝织物,而球拍则是用盛饭的木勺子代替。
乒乓球的历史记录
1905 - 1910年前后,乒乓球活动又传人中欧的维也纳、布达佩斯,以后逐渐扩展到北非的埃及等地。在这一时期,乒乓球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游戏阶段。
传说在我国清初时,云南、四川交界的苗族人民用梧桐或柑子树的果子晒干作球;清末在珠江流域一带,人们把猪尿泡吹气做成球,用木拍在以门板制成的台子上或地上相互对击。这就是我国乒乓球运动启蒙阶段的游戏形式。
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十套乒乓球器材,摆设店中,还亲自做打球表演并介绍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从此我国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从以上各种传说中不难看出,很早以前,在世界各国人民当中,已经有了类似乒乓球运动的各种游戏。它们就是乒乓球运动产生的萌芽和基础。
最初,乒乓球大多是一种家庭娱乐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则。记分方法有10分、20分、50分或100分为一局的,非常随便。发球的方法也无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把球击到本方台面再落到对方台面,也可以将球直接发到对方台面规定的地方或任何地方,只要在本方球台后方、台面以上高度发球即可。所使用的器材也和今天的大不一样,球拍是空心的,用羔皮纸贴成,形状为长柄椭圆形。球台多为室内的餐桌。球是用软木或橡胶做成,有时在外包上一层轻而结实的毛线。这种游戏很像是在桌上打网球,故而也有人称其为“桌上网球”
乒乓球名字的由来
正式使用这个名称是1926年的事。大约在1 890年,英格兰的一位退休的越野跑运动员詹姆斯·吉布到美国旅游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玩具球,弹跳力很强,于是产生了用这种小球来替代软木球和橡胶球的想法。他把这种球带回英国后,就将这种球稍加改进,并逐步在英国和世界各地推广起来。或许因为赛璐珞球在桌上,被羔皮纸拍打来打去发出了“乒乒乓乓”的声音的缘故,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模拟其声,首先用“乒乓”(Ping-Pong)二字作了广告上的商品名称。至此,乒乓球才开始有了如此之名。到了1926年,早已成立的英国乒乓球( Ping- Pong)协会发现“乒乓”二字是商业注册名称,加之原乒乓球协会缺乏代表性,因而便解散了原组织,重新成立了“桌上网球”(Table Tennis)协会。自此,“桌上网球”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国际乒联至今仍采用这个名称。汉语中的乒乓球是从声音上得名;日本称其为桌球则与原意更为相近。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2]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的英国海军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实心橡胶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随后改为空心的塑料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比赛用具。它是美国头号持拍运动,有超过20万美国人在打乒乓球。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的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a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a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乒乓球拍叫Ping-pong bat。
乒乓球单人比赛原来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每局21分),2001年改为七局四胜制或五局三胜制(每局11分),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变革
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2]
1926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期,运动员使用的球拍虽形状各异,但都是木制的,球弹出后速度慢、力量小,没有什么旋转技巧;打法也很简单,就是把球在两者之间推来推去。
1936年,第十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匈牙利布拉格举行,大赛中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局面。男子团体冠军争夺赛,在罗马尼亚和奥地利进行。比赛从星期天21时进行。熟料双方派出三名削球手,由于打法相同,双方水平又接近,且都用了蘑菇战术,不肯轻易挑绊,而且企图从对手的失误中取胜。比赛进行到三时还是2:2。当地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在3时关闭,惹来了警察干涉,最终耗时31时奥地利才以5:4战胜。
1903年,英国人古德发明了胶皮球拍,有力地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从1926年到1951年,世界各国选手大都使用表面有圆柱形颗粒的胶皮拍。击球时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可以使球产生一定的旋转,因而出现了削下旋球的防守型打法。这一打法在欧洲流行长久,不少运动员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世界冠军。这一时期乒乓球运动的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57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但这种球拍只能以制造下旋为主。人人皆此,磨来守去,即使夺得了冠军也毫无意义。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20世纪50年代初,奥地利人发明了海绵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2]
乒乓球
1959年,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3] 逐渐形成了以“快、准、狠、变”为技术风格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远台长抽加秘密武器——“弧圈球”打法的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中国近台快攻的优点是站位近,速度快,动作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比日本远台长抽打法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取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打法之长,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即以弧圈球为主结合快攻的打法。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克兰帕尔和约尼尔。以快攻为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是以正反手快攻为主要技术,用反手快拨快攻力争主动,以正手拉弧圈球寻找机会扣杀为得分手段。代表人物是瑞典的本格森、捷克的奥洛夫斯基等。这两种打法的特点是放置较强,速度快,能拉能打,低拉高打,回旋余地较大。乒乓球运动又推进到放置和速度紧密结合的新高度。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比如,中国近台快攻、直拍快攻结合弧圈球、横拍快攻结合弧圈球等打法和技术,均有所发展和创新,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已拥有186个会员协会,是世界上较大的体育组织之一。
1982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关于从1988年起把乒乓球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决定,推动了乒乓球运动更快地发展。
“小球”变“大球”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队囊括第三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7项冠军之后,就有人提出把乒乓球加大,把网加高等建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此后,乒乓球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球速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不少运动员对阵时回合减少;有时球飞如闪电,观众还未看清,胜负已经决出,削弱了乒乓球爱好者的兴趣。
1999年在大维第四十五届世乒赛期间举行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大球改革”提案因未获得四分之三多数票而被搁置。2000年2月23日,国际乒联特别大会和代表大会在吉隆坡通过40毫米大球改革方案,决定从2000年10月1日起,使用直径40毫米、重量2. 7克的大球,从而取代38毫米小球。
乒乓球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相传起源于网球。相传当时几位大学生将桌子当作场地,用木板将酒瓶塞像打网球一样在桌子上推来推去,故称之为“桌上网球”,也就是乒乓球的英文“table tennis”的由来。1900年左右,由于轻工业的发展,球改成用赛璐珞制成的空心球。纽约的印刷工人海维特调制出一种外貌很像象牙,受热变软、遇冷变硬的人造塑料,取名为赛璐璐,1869年海维特用赛璐璐制造了一批乒乓球,很受人们欢迎。现在,乒乓球多用棉花制成的塑料加工而成。19世纪后,乒乓球运动便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次大型乒乓球比赛于1900年12月在英国伦球台敦皇后大厅举行,开创了乒乓球比赛的先河。参加比赛的有三百多人。比赛时,男运动员要穿上浆领子的衬衣和坎肩,女运动员要穿裙子甚至还要戴帽子。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2] 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的英国海军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实心橡胶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随后改为空心的塑料球,并用木板代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
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比赛用具。它是美国头号持拍运动,有超过20万美国人在打乒乓球。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的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a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a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
乒乓球运动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乒乓球拍叫Ping-pong bat。
乒乓球单人比赛原来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每局21分),2001年改为七局四胜制或五局三胜制(每局11分),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
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