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可以有哪些作为

2024-12-21 14:16:2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这轮变革中,中国是“雄起”还是“沉沦”,一个新兴而重大的话题成为当前全社会热议的焦点: 3D打印开启新工业革命之门 3D打印机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珍妮纺织机一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如能切实抓住这一机会,中国的崛起无疑将具备更深厚的基础。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层面发生的重大变革。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在华盛顿发表了新任期内的首份国情咨文。在这份国情咨文里奥巴马绘制了完整的一份经济蓝图。两个新变化之一便是重视3D打印技术,“工人们在这里学习使用3D打印,学习这项有可能颠覆工业的新技术”。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对中国经济而言,抓住新技术革命“战略机遇期”,从一个追赶者变成引领者,至少要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这是一切国家规划和战略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这既是出路也是希望,没有真正的技术革命,怎么实现最美的‘中国梦’?”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我国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即将制定。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如果中国能把握住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趋势,那么将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3D打印技术代表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它将推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3D打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尽管发达国家正走在"再工业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传统制造业为经济基础的时代。拿美国来说,一方面,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产值占其GDP比重只有11%左右,还不及金融服务业的一半,制造业弱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回归"走的是高端路线,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是其投资的重点,这也就意昧着美国在意图打造先进制造业,而不是真的想重现"美国制造"时代。可以说,当前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走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给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挑战与启示。 挑战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居世界之首。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是我国制造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有相当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中美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此涨彼消的变化。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这一趋势非常关注,2011年推出了《美国制造复活》的报告,称"中国的工资水平以年均15%一20%的幅度在上涨,持续下去的话,2015年前后美国南部等地的生产成本将低于中国"。因此,制造业回归美国就成为企业重要的选择,而我国制造业如果没有了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型升级将成为 "中国制造"的唯一选择。 挑战二,我国出口制造业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加工贸易有可能衰落。过去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大量的制造生产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今天则不一样了,一些新的制造生产方式对土地等要素的占用很少,不需要很大的厂房,可以实行“销地产”,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产地销"模式。这样的新技术革命可以使新兴制造业重新流回发达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的出口制造业形成巨大冲击。 挑战三,发达国家继续成为新一轮产业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成为被控制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通过引进、合作、创新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规模,但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的制造业一直处在价值链的低端。而发达国家则处在价值链高端,而且通过关键技术、产业标准、产品标准等控制了产业的价值链、制造业供应链,所以,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应该说是依附型制造业,依附发达国家的关键技术、依附他们的市场,依附他们的订单。这一次的“再工业化”将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基础之上,发达国家的信息渠道通畅、分销网络广泛合理,市场环境好交易便捷,而且发达国家民众总体富裕,更具备个性化消费的条件。这就为他们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及制造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市场条件,为他们成为21世纪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领先者、控制者创造了条件,也为他们未来进入我国高端消费市场创造了先机。 挑战四,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创新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还可能加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产业化并产生经济效益。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不是指定发展的方向,而是说“我为你企业创造什么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创新方面虽然也很重视,但具体到创新的市场导向,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依然问题重重。美国政府这次的"再工业化"首先想到拿钱出来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信息传输速度,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其次是投资教育和培训,因为未来的工业革命也好技术革命也好,人力资本都是最重要的。 “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美国走过了“工业化”和"去工业化"阶段,再重新发展不一样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不能简单模仿,但是共性的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们“再工业化”很强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等。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传统产业,我们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关注在关键技术上有可能突破的产业。 第一,明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业化,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服务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转移淘汰出去,这叫作"去工业化"观点。当然这也是个方向,但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不单纯否定制造业,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方向与方式是否可靠,是不是还要重蹈他们的覆辙呢?这显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我国肯定需要发展服务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因为相对制造业发展,我国的生产服务业长期发展迟缓,落后于制造业发展的状态,这是我国产业体系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个转型升级不应该是简单地仅仅考虑引进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该还是在老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里面兜圈子,而应该是目标远大,要瞄准能够引领未来新一轮工业革命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换句话说,我们要判断出新的发展方向,率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做些布局和投入,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我们过去说的一个概念叫"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呢?之前想不清楚,现在看来就是要抓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具体来说其一,今天的互联网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平台和生产控制平台。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联网智能化制造设备在收到指令后,就可以自行分析、决策,进行操作。毫无疑问,未来的新生产方式必然依托互联网。其二,智能化意味着智慧型计算机嵌入制造设备后能够使生产设备更快地感知、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操作。其三,满足个性化需要的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成为可能,部分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大规模的定制西装已经成为现实,成千上万个性化数据输进去,计算机排版激光剪裁,快得不得了。又如德国大众的辉腾汽车,开设的是定制店,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造不同的车。 从短期来看,扩大投资发展新兴制造产业,进行产品技术提升,品牌价值提升等,这些都重要,但面向未来我国的产业体系应该更多地建立在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制造业融合,建立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新的生产制造模式基础之上。 第二,“再工业化”阶段,要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我国现行制造业的发展是基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资源价格便宜、环境损害基础之上的,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收益率不高。但是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制造业的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使我们低端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减、利润逐步下降。特别在面对发达国家今天的“再工业化”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有三个特征:一是技术含量较高,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二是创造附加价值比较高。三是从未来的要求看,应该符合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要求。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即知识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基础之上, 不能被产业的新名称所迷惑,因为先进制造业也有低端的制造环节,我们不能把先进制造业中的价值链低端环节当作我们的先进制造业,而是要从该产业是否所处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否主要依赖知识与智力资本,是否能够创造高附加价值来判断。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劳动力水平差异非常大,制造业空间的重组和转移是未来需要考虑的。我国沿海地区应着眼发展先进技术的制造产业。 第三,政府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政府对制造业转型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一 方面,美国政府的具体做法是——政府不明确具体的产业选择。因为政府想让市场去发挥功 能,而不是政府去替代市场做出决定。从政府层面来说,就是把制度搞好、完善市场使其更透明化。美国政府目前做四件事:一是提供制度环境。二是提供能够保护私人财产和促进有效竞争的法律体系。三是支持基础研究,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四是政府不是要做所有的事情,但是要把做的事情做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从逻辑上来讲,市场不成熟状态下政府就应出面干预了。问题在于,“干预什么?怎么干预?干预的范围和干预的层面,哪些适合,哪些又是不适合的?”所以美国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所取 得的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巨大成绩,本质上是制度改革与市场机制建设的结果。所以,今天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要成为先进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制度环 境与政策环境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善,这是最关键的。 中国教育能否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汹涌而至,我们需要更多地着眼教育,这一切就是当下的事情,却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技术的竞争,而本质上更是人才的竞争。谈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不同的人才结构,人才将会成为很重要的瓶颈,而目前的教育系统、科研系统的创新体制需要进行巨大的变革。 普遍背景之下,3D技术人才的培养亦无法独善其身。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3D办主任、全国3D大赛秘书长鲁君尚表示,目前中国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需求非常庞大,缺口约为800万人。 在他看来,我国在3D技术培训、推广方面做得不够,高校的相关3D课程与现在全球最前沿的3D技术有差距,高校的3D教育与企业应用需求有差距,很多人对3D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初级阶段。 新的工业革命技术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难以适应这样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是当务之急,只有我们的教育体系能够解答“钱学森之问”、能够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型人才,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