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画是商业性较浓厚的一种绘画工艺,但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由于各个画种的不同要求,在绘制工艺和质量要求上也有区别。
为使画像逼真,画师借助“九宫格”、放大镜等工具,以像片为蓝本,准确画出人像的五官位置和脸型特征。
国画有一定的技法要求,其中偶尔也有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但总体上属一般水平,画稿是选定的题材,反复绘制。仿古国画还需将画好的纸和绢染色做旧,进行装裱,做成仿古国画册页和立轴出售。
日本和服画在和服面料上根据来样绘制山水、花卉等图案,和服画根据衣片主次部位,以掌握简繁虚实,主深次浅。画好的和服衣片还须蒸馏处理,以防褪色。
丝绒画和工艺油画具有西洋画风格,但由于商品性较强,为了加快制作速度,上海工艺美术工厂在不断推出大众欣赏样稿的同时,简化绘制工艺和选用专门绘画工具,对画面的色块采用刻版拓印,对画面上大丛树叶选用漆刷工具处理,可以强调光感,增强立体感,但也不无粗糙之处。
原料与销售
工艺画的原料主要是纸、绢、布(油画布)、瓷板及颜料。画像用的铅画纸由上海市文化用品供应站供应。瓷像画用的瓷板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国画用纸选用安徽泾县生产的“红星牌”宣纸。裱画的绢、绫是浙江湖州生产的。
1980年后,上海工艺美术工厂正式成立丝绸画车间,为出口任务绘制纸本画和绢本画,以及绘制日本男式和服画和披肩,年加工产值保持在20万元左右。和服加工淡季时发展手绘衬衫、汗衫、领带的图案等业务。1985年和服画加工费达45.7万元。1987年后绘制和服业务逐年减少,1990年仅5万元。国画(立轴、册页)绝大部分为外销产品,由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销。1985年随着国内外旅游业兴起,销势看好。1978~1987年的国画产品,销售一般均保持在30万元左右。1987年高达74万元。国画围屏,1988年出口44万元,1989年为23万元。
在这期间,上海的丝绒画和工艺油画也曾在上海市场风行一时,1984年产量6万幅,产值76万元。1985~1986年还为香港客商加工工艺油画(又称行画)1万幅左右,产值14万元,1990年已停止生产。 画2大类,也有糅合中外独树一帜的。具体品种有画像(包括瓷像画)、竹帘画、丝绒画、国画、工艺油画、和服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