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故事

2025-01-07 15:08: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年少轻狂差点被杀,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于洛阳,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这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他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等待杜甫的仍旧是失败。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

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年少轻狂”。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严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

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他的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

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他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样正是这样吧。

2.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开了一家药铺子,因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当然也是一样,他卖得药材都不贵,老百姓也都负担的起。所以药铺开了没多久镇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开的药铺,就都去他那里拿药材。所以镇上其他的药材老板就很眼红,打算联合起来欺负杜甫。

就在当地的衙门书吏那里去撒谎说杜甫看不起那个书吏。书吏就带着人去杜甫的店里找麻烦。那个书吏拿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药方去故意为难杜甫,说如果杜甫抓不出这几种药就把杜甫一家人赶出这个镇子。

可是杜甫的才学一看就知道药方上写的是什么,很快把药给了衙门书吏。书吏顿时对杜甫服气了。并警告镇上的人以后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烦。

4.相传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

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自责,也是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5.一半撑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极端腐化。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

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他来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渐渐地,他需要依赖亲友的周济了。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拿到市场出售以糊口。

有时去买政府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动。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闹疟疾,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来到王倚家门。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问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虽说家境也不富裕,还是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于艰难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动得手脚轻旋,病体顿时松快了许多,写诗对王倚说:“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饥饿之苦,可以预见。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迁移到长安东北240里的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寄居在县署公舍里。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持续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

一代“诗圣”沦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当然,他也时时在诗中表露隐逸的念头,但终未实践),客观上,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从而有可能对社会和人生加深认识。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与饥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回答2: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回答3:

1、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大诗人杜甫流寓同谷县时,居住在飞龙峡口的凤凰村。凤凰村的人吃水要到不远处的玉绳泉去挑水。有一天,天刚亮杜甫借来老乡家的木桶,沿着青泥河西岸高低不平的石阶向玉绳泉走去,一路上他被飞龙峡口山川自然景观所迷住,不时地发出啧啧称叹之声,不觉到了栈道构连,绝壁入云的玉绳泉旁。他放下水担,环视周围,被大自然壮丽景色所陶醉。
4、据说玉绳泉的上水源在南山的卧虎崖下,卧虎崖山险、林密、水甜。卧虎崖下有大小不等的十二眼甘泉一字罗列。在这十二眼泉中,东头的第一眼泉叫子鼠泉。第二眼叫丑牛泉,第五泉眼叫辰龙泉,其它十一眼泉流出的水都汇流在卧虎崖下的赵家沟里,在赵家山由东北坡流到了杜公祠依靠的西山崖,最后流到了青泥河中。
5、由于杜甫用玉绳泉的水给儿子治好了肚子疼的病,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同谷县城,从那时起经常有人盛上玉绳泉的水给大人、小孩煮药治病。一千多年来,十里八乡的人还沿用着玉绳泉的清水煮药的习惯。
推荐于 2019-08-24
查看全部23个回答
凉亭建造美观耐用-山东立远凉亭建造老厂家

根据文中提到的杜甫为您推荐
山东立远专业承接凉亭建造施工安装10年,水泥钢筋混泥土凉亭,古建凉亭,彩绘凉亭,景观亭公园凉亭,广场凉亭,山顶凉亭,湖边凉亭,六角凉亭,八角凉亭均可承接施工,团队经验丰富
m.lqliyuan.com广告 
盛泰防腐木凉亭设计,防磨防腐蚀,使用寿命长

专业专注,质量保证,常年主营各种防腐木凉亭设计,别墅花廊,防腐木凉亭等,安全稳固,售后到位
sxfangfumu.cn广告 
44条评论
热心网友43
一共多少个字啊?
查看全部44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关于杜甫的故事
1.年少轻狂差点被杀,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遇于洛阳,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他们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形容他们的日子: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即便多少有点夸张,那也是狂放不羁了——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胸襟开阔宏大,思想生气勃勃,狂放被认为是自信健康的一种美,所以李白的洒脱那样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着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临高台,慷慨怀古、纵论天下,令周围的人艳羡,又令人们觉得高深莫测。 这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样,他也是满腔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李白已经从长安铩羽而归,而杜甫却正怀着一肚子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等待杜甫的仍旧是失败。即使这样,他依旧带着几分年轻的狂傲。 在给唐明皇的上书中,毫不含糊地自称才华绝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的成就声名远不及杜甫,但在当时,杜甫的这种说法,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年少轻狂”。中年之后,杜甫仍然不时露出狂态。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应。但是,杜甫对严武也经常漫不经心。和严武见面的时候,杜甫经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失礼的举动。传说中最严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严武的座位。 瞪着严武说:“严挺之还有这样的儿子!”直呼别人父亲的名讳,同样也是当时的大忌。杜甫这完全是借酒撒疯了。严武对杜甫虽然一贯友善,但身为一方军阀,他的脾气暴躁是出了名的,为小事杀人那是常事。严武尽管没有马上发作,心里却动了杀机。 一天,严武召集部下准备去杀了杜甫,要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样的诗句了。在杜甫的吟诵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民间疾苦、善良又热心肠的老人,很难把他和那种轻狂对照起来。或许,人性的复杂多样正是这样吧。 2.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开了一家药铺子,因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当然也是一样,他卖得药材都不贵,老百姓也都负担的起。所以药铺开了没多久镇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开的药铺,就都去他那里拿药材。所以镇上其他的药材老板就很眼红,打算联合起来欺负杜甫。 就在当地的衙门书吏那里去撒谎说杜甫看不起那个书吏。书吏就带着人去杜甫的店里找麻烦。那个书吏拿了一个让人看不懂的药方去故意为难杜甫,说如果杜甫抓不出这几种药就把杜甫一家人赶出这个镇子。 可是杜甫的才学一看就知道药方上写的是什么,很快把药给了衙门书吏。书吏顿时对杜甫服气了。并警告镇上的人以后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烦。 4.相传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 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自责,也是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5.一半撑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天宝五年(746年),杜甫35岁,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漫游,来长安求仕,以实现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极端腐化。不过,他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为通过忠臣的努力辅佐,迷途天子还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国家仍可回到开元盛世的局面。 于是,他积极寻求从政的道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他来长安不久,父亲便去世了,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渐渐地,他需要依赖亲友的周济了。有时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采些草药,拿到市场出售以糊口。 有时去买政府救济灾民而低价出售的粮食,甚至有时竟过上乞讨的生活。“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实写照。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动不动就是十来天没米下锅。 他的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动。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对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闹疟疾,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步,来到王倚家门。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问清原委之后,十分同情,虽说家境也不富裕,还是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于艰难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动得手脚轻旋,病体顿时松快了许多,写诗对王倚说:“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饥饿之苦,可以预见。杜甫曾一度把家属接到长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计问题而被迫迁移到长安东北240里的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寄居在县署公舍里。这种生活状态,杜甫在长安持续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个小官的职位时,已经有点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亲,进门听到的是小儿子活活饿死的噩耗。 一代“诗圣”沦落到这步惨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原来不只是眼见,还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艰难并未使杜甫后退归隐(当然,他也时时在诗中表露隐逸的念头,但终未实践),客观上,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从而有可能对社会和人生加深认识。 安史之乱时,“饿”依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辗转挣扎到四川时,已经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民众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怜,又何尝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过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与饥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172赞·29,190浏览2019-10-27
关于杜甫的小故事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39赞·1,215浏览2017-11-26
关于诗人杜甫的故事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他的父母,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壬戌年到来的那个正月初一的清晨,对于瑶湾村来说是格外的喜庆,各种迎新辞旧的炮仗飞向落雪的天空绽放出比平时分外绚丽的颜色,炮仗的争相齐鸣将整个瑶湾村喜庆欢腾的序幕渐渐拉开。 在瑶湾村靠后山的一户人家的大门“吱—”一声被打开,一个十五岁左右俊朗的小伙子从门里跳出来。 他穿一身青色的新外套,脑袋上梳着漂亮端正的发髻。两只乌黑的眼睛在瞅着自家门口贴着那幅对联。 他一面看着对联,一面大声的朗读出来:“上联是:大地春风温我宅,下联是:座上嘉宾对酒歌,横批是:满院生辉。” 他很得意的看着对联心理想,有气氛衬托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意境。 他又跳过去看看别家的春联,看了几家他跑了回来摇着脑袋自言自语的说:“还是我家的好,这可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摆弄出来的,等会让爹看看,说不定还会夸奖我的。” 他美滋滋的想着,一奔一跳的进了院门。 刚进院门,一声清脆的驴叫,吓了他一跳。 “笨驴灰灰,大清早你叫什么叫。”他边笑着说边走向驴圈。 那只灰色的驴子见到他格外的欢喜,摇头晃尾的向他撒欢。 “噢!原来你还没有吃早餐呀!难怪你叫的那么欢。”说着他将铡好的草料放进食槽里,驴子看见有草吃了,便埋下头狼吞虎咽起来。 “慢点!灰灰,我还有新年礼物给你呢!”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色的绒绣球把它扎在驴子的头上。 “呵呵!灰灰你漂亮多了!”他看着驴子的样子笑着说。 驴子还是低着头,打了个响鼻好象是回应他的戏谑。 “子美,你干什么呢?” 他回过头一看是父亲,忙回答道:“爹,我喂驴呢!” “大过年的,你不吃饺子,喂驴干什么?” “饺子,好,我马上来”他有给驴子抓了几把草料放了进去,顺便摸摸驴子的头说:“灰灰,先吃点草吧!等会给你带点饺子让你尝尝。”说完跑进屋里。 屋里,父亲座在八仙桌前,母亲正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他看见饺子,便高兴的叫起来“娘,我先来一个!” “啪!”母亲打落他伸向盘子的手,说:“你忘了什么了吗?” “噢!对了先给爹吃。” “还有呢?” “嘿嘿!我记得呢!”他说完后,洗净手,来到父亲面前,跪下磕头,一口气磕了10个,又到母亲前磕了10个,站起身来摸摸微红的额头说:“祝父亲母亲新年大吉大利,还有…” 母亲看着他可爱的样子,心疼的说:“好了,好了” 父亲也带着满意的笑容拿出一个红包说:“子美,来压岁钱!” “谢谢,爹”杜甫欢喜的拿过去,又瞅瞅母亲,问:“娘,你的呢?” “小机灵,你的头可值钱了。”说完笑着递给他一个红包。 “来,一块吃饺子吧!”父亲招呼着。 杜甫欢喜的跳上凳子,开始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饺子后,父亲对杜甫说:“子美,你现在去后山云寺给你师父拜年吧!” 杜甫一听师父,便来劲了。他使劲的点头说:“好的,好的马上去” 母亲给他一个装食物的篮子和一个包裹后 ,交代着“上山后规矩点,一定要给你师父拜年,顺便邀请他来家做客,记住没?” “记住了,我走了。”说完一溜烟的出门了。 杜甫来到驴圈,解开驴子的缰绳,拉着驴子走出家门。 他笑呵呵的摸着驴子的头,说:“灰灰,吃饱了吗?吃饱了就开工了,你是我的坐骑,新的一年你要载着我大展鸿图呀!” 说完他翻身骑上驴背,驴子慢悠悠的走向后山。 杜甫看着驴子走的很慢,心里又着快点见到师父,不由的开始埋怨驴子走的慢,他开始数落驴子。 “灰灰,人家都说你是天底下跑的最快的驴子,怎么今天你好象乌龟一样的走着。” 驴子不理他,依旧走的很慢。 杜甫见激将法不管用,便笑着说:“噢!原来你在生气我没给你吃饺子呀!来早就准备好了。” 杜甫从篮子里掏出几个饺子喂到驴子的嘴里。 驴子好不客气的嚼起来,吃完后走的比以前快了点。 杜甫骑在驴背就郁闷着,心想这家伙还不满足,于是又喂驴子几个饺子,驴子吃完后又快了点,杜甫又喂它,驴子又快了点。连续几次,杜甫打开篮子一看,母亲给师父的两盘饺子只剩一盘了。心想不行,灰灰再吃就没有师父吃的了。 他大声的驴子说:“灰灰,不能给你吃饺子,否则没有饺子师父会骂我的。” 驴子沮丧的低着头慢慢的走着。 杜甫比以前更郁闷,怎么办呢?他咬着指头想,对了,给灰灰酒喝,灰灰喝了酒就会跑的快,可是灰灰喝了给师父的酒师父怎么办?有办法了,先去给师父买点好吃的和好酒。至于钱呢,父亲母亲给我的红包可以了,说着他拿出红包一看,哎!还是母亲给的多,母亲给了3两银子,父亲才2两,不过给师父买东西够了,师父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酒肉他都喜欢,就给他买多点肉多点酒,至于花去的钱,等会从他身上再赚回来。杜甫乐滋滋的想好 以后,骑着驴子来到村子的小酒店买好东西,继续向后山走着。 杜甫拿出一瓶酒让驴子闻一闻,驴子闻到酒香立刻欢叫起来,杜甫就给驴子灌了一壶酒。驴子开始兴奋起来速度也明显的快了。 杜甫看着驴子快多了,心里格外的欢喜,他边给驴子灌酒,边唱着“笨驴灰灰跑的慢,子美哥哥拿酒给他灌,笨驴灰灰一喝酒,子美哥哥速度快一倍……” 很快就到了云寺,云寺今天一扫往日的邋遢,寺门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 。杜甫着自己大年三十晚上的成绩微微笑起来。 “吱——”推开寺门,里面静悄悄地。杜甫喊“师父,子美给你拜年来了!”,但是没有回应。杜甫心想是不是师父再生气。他悄悄的溜进师父的卧室,只见师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的。杜甫正纳闷呢!师父又重重的叹了一声。杜甫暗咐原来是师父嫌我拜年完了。 杜甫眼睛一转,从篮子里拿出一瓶酒,打开酒盖,偷偷的向师父的鼻子凑去,果然师父的鼻子动起来,也不再叹气。一骨碌翻起身来,杜甫“腾”一下跪着接连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叫着:“子美给师父拜年了~”。 “哈哈,你小子果然聪明,不枉我对你的教诲,还记得老和尚我好这口子,好了,起来吧!你的心意老和尚心领了。”师父边喝酒边拉起杜甫。 “不错!好酒!子美呀。这是不是村头酒馆里的酒?”师父问 “是的,师父,您老觉得怎么样?”杜甫开心的回答。 “觉得怎么样?告诉你这酒喝一辈子也是爽!哈哈~”师父说完开始牛饮起来。 杜甫将篮子揭开,对师父说:“师父,您瞧着!” “哇!好徒弟,你就心疼老和尚我呀!老和尚的肚子正饿的咕咕叫呢!”师父兴奋的叫着。 “师父还有饺子呢!” “哈哈~,老和尚本为出家人,看来还是免不了世俗之事,好你我师徒好好过个这个年初一” “子美,遵命!” 杜甫年幼只是少许的陪师父喝了点酒,而师父却豪气的连干三碗,眼前这个老和尚,就是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地方吸引着杜甫,杜甫打心眼里尊敬他,不只是他博学多才,还有他那一手惊世骇俗箭法。 “子美呀!你父母可好?” “回师父,父母都好,劳您老挂念着。” “您父母是个好人,这些东西一定是你父母让你送给老和尚的,对不对?” “师父说的是,父母教导我一定要尊敬师父您老。” “呵呵~,好人呢!”师父不再说话。 杜甫听师父说完,不仅想起自己幼儿时身体不太好,经常闹病,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长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个‘ 黄牛犊 ‘,一天到晚欢蹦乱跳没个时闲.他家的院子里种有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 他简直就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子美,想什么呢?”师父的话将杜甫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来来,子美,老和尚给你将故事。” “好呀!师父,我最爱听您的故事了!”杜甫拍手大叫着 师父呷了一口酒,故事娓娓开来:“故事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 齐军问其故,答曰 :‘弃子而行义 .‘齐军感慨道: ‘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 !‘遂罢兵。” 杜甫听完后心潮澎湃,对那个鲁妇的义行开始崇敬起来。 “师父,这个故事好感人,鲁妇的义行使徒儿倍感崇敬。” “孺子可教呀!要记着以后你做事要以‘义’为先,才能体现你的本色。也不枉老和尚的教导。” “是,师父!徒儿一定牢记。” “好了师父,给你一件礼物,权当过年的礼物。” “不了,师父,您不是将‘灰灰’送给我了吗?我很知足了。” “此礼物是你以后做大事,用着到的,你一定要珍惜。喏,这是老和尚一绝学‘连环追命十八箭’的秘籍,你以后要好好的练习,才能对你有利。” “徒儿谢师父传授绝技!”杜甫跪拜道。 “好了,你下山去和你父母过年,记得要好好待他们,一年后来我这我要考考你” “师父,还是让我陪你吧!” “去吧……” “师父~” 师父背过身,向杜甫示意离去,杜甫带着一点遗憾下山了。 杜甫骑着灰灰,回到家里,突然听到轻声的抽泣声。杜甫轻轻走到门口,从门缝里一看,父母对这一个灵位轻轻的抽泣,母亲带着幽怨的声音说:“相公,都是我不好,当年为救子美,而失去了我们的商儿。” “唉!我理解你的心情,当初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你答应了你姐姐,要好好照顾子美,而现在子美又这么聪明懂事,你我也应该感到欣慰,我又怎么能怪你呢!” “商儿”“为救子美”….这些犹如一个霹雷打在杜甫的头上。在记忆中,我好象有个弟弟,但是我后来怎么也没有见到过他……难道……这是怎么回事,杜甫急忙冲进去。 “爹,娘,您们说什么?!” “子美,你怎么会….” “爹,娘,你们告诉我怎么回事?我记得有个弟弟,他现在在哪?”杜甫激动的问 母亲开始哭了,父亲的眼角也见泪光。 “罢了,他始终会知道的,娘子你告诉他吧!”父亲含着泪向母亲说 母亲抽泣着说:“子美,你听好了我们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你的十三世祖杜预 ,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你的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 (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你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你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你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 你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你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你继母卢氏过门后,你寄养在我家.其实我不是你娘,是你的二姑母,当我看到幼小的你,想起你的母亲,我不忍心让你吃苦所以把你当自己的儿子养.你有一个表弟,叫商儿。有一次,你们两个孩子同时患天花,我为了保住你的性命,而疏忽了你表弟,不想他没有撑过来,就去了…….” 杜甫听到这已是泪如雨下,他嘴里喃喃的说:“不,不是这样……” 姑父看着杜甫这样,抹去眼角泪水,努力的笑着说:“子美,不要这样了,这些年来你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想想你6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 ‘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当时你说公孙大娘的舞姿,忽而自空而落, 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 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些说明幼年的你就已对艺术有了较强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事后,公孙大娘教导你说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 从此你便喜欢上了诗歌,在7岁的时候开始创作诗歌.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记得初唐诗人骆宾王也是7岁时开始作诗, 那首《咏鹅》诗确实写得不错.但是你所咏的却非平凡的鹅,而是神鸟凤凰(注:诗已失传).在古人心目中, 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你开口便咏凤,这足以说明在你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中国有句老俗语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现以你观之,此言不差.。 在你练习作诗的同时,姑父教你学写大字,你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每年过年时门口的对联都是你所写。 还有你去云寺拜师,尽得你师父的真传。 …… 这些姑父和你姑母都感到很欣慰,我和你姑母没有辜负你们杜家所托,你日后必能将成大器。其实我们心里早以把你看成自己的儿子,我们希望你以后能做大事、成大事!” 杜甫声泪俱下,他每日朝夕相处的父母,原来竟是自己的姑父、姑母,还有姑父、姑母为救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感激他们、他崇敬他们、他爱他们…… 他含泪跪拜,说:“姑父、姑母待侄儿恩重如山,从今以后我只尊您二老为我的生父生母!” “孩子,起来吧!我们知道你的心意,但是我还得告诉你,你父亲还在人间,只是他多年清贫为官,不与徇私枉法的同僚苟同,现被人诬陷落狱十载。我儿现以成人,你要考取功名,将来救你父亲出狱。今年科举将要举行,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你马上上路。” “不,子美愿守侯父亲、母亲一辈子。”
237赞·7,080浏览2017-12-15
有关杜甫的故事有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回答4:

我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和好,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