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而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9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11元。
丙种: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32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合适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
(1)价格适中,总价在900元以内
(2)质量较好
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88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钱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900元以内,但甲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乙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比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在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从而使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苹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利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苹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苹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红带了162元到商场买一双新鞋,小红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红会怎样拿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拿法:小红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红( )元,这时小红口袋里还有( )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①162-97 ②62+3
③100-97+62 ④162-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③是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的过程;④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 ②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数学实现生活化的策略,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辨证的态度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