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贡献(康有为和梁启超同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所以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相同的)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年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结果和影响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康有为是早期的先知,在那个处在“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他用锐利的目光看清了中国应该走的方向,即君主立宪。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清廷建朝两百多年才有那么点规模,他不相信革命党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就能把天堂造出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第二,实施至上而下的改良是比较温和的,不像革命那样充满暴力与鲜血,一旦爆发革命,就必须把所有根基——无论好的坏的——都全部挖掉,那样付出的代价太大(事实证明付出的代价的确非常大)。另外,康有为还有一点隐晦的原因,就是说用自己的生命去做一个证明,证明到底中国是应该走改良的路还是走革命的路,最后他失败了,但如果成功是由99次失败加上最后一次成功的话,那么康有为所做的,就是加速了成功的进程。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谁也不知道该走什么路,都是在摸索。
梁启超不太一样,他不像康有为思想那么成熟,他的思想比较年轻,改良的观念在他头脑还没有完全根深蒂固,因此后来又做了革命党,完成了两代人的衔接。
无论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他们都在用一生的时间为中国寻求道路,但做为先知的康有为,在改良失败后,他预见到了革命的残酷,但轰轰烈潮已势不可挡,自己从一个时代的引领者,最终隐退在历史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