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简介:——谈议论文的规范化、序列化训练几乎大家公认,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于是大家慨叹: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产生了“高原”现象。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三年一贯制”的要求和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学生的…——谈议论文的规范化、序列化训练
几乎大家公认,高中生的议论文大多停留在“三段论”式的套路上:开头指出论点+中间罗列事例+结尾重复论点。老师们作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于是大家慨叹: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产生了“高原”现象。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三年一贯制”的要求和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抑制了学生的兴奋,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产生心理惰性。如果在规范化的要求下,以渐进的序列训练,就可以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激发学生“攀登”的欲望,可以“更上一层楼”了。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是要求建立起议论文渐进的各层面的框架,其实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因为分析能力在议论文中是最见功底的能力。
一、分析论点——界定论点的内涵高一学生开始写议论文的起步阶段,写“三段论”式的文章,是正常现象,且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要求:建立了议论文的外部框架。因为由原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记叙三要素,转变为“论点、论据、论证”的议论文三要素,大致只能做到这样:只要论点鲜明,罗列的事实论据能阐述或证明论点即可。因为高一学生的阅历和心理发展,还难于一下子从记叙的记人、记事、状物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要纠正这个阶段学生转换论点或论点不能统帅材料的误区,对策是要培养学生界定论点内涵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点是由概念组成的,但这概念是“模糊概念”。因作者一般不可能按逻辑上的科学定义来作文,总是根据自己经验体会来写的,这就需要界定它的内涵,限制其范围,这才能把握中心,统帅材料。对此,好多文章在开头作了表述。如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开头指出:“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如果没有这个界定,就与古代所说的混为一谈了。有些看似很浅显的题目,其含义也有不定性。如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题目含义按词典解释可有几种理解,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就指出,这是指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好多文章虽然没有对题目作相应的表述,但作者心中却牢牢地把握着其内涵。
学生作文往往凭直觉。如写“要正视现实”的文章,以为正视现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实际行事就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就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才取得了胜利的。于是以中国革命的历史作为“论据”证明“要正视现实”的论点。学生沿着这个思维轨迹,还以为顺理成章,其实已偷换了论点的概念,转换了论题,难怪作为论据的大堆材料证明不了论点。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定势思维,也是一种浅层的惰性思维。因而要令学生分析论点中“现实”的含义。此处的“现实”指一个人可能大到国家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论点要“正视”的多指短处或劣势,那文章的结论即是说“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再分析,有些短处是无法补救的,那就要扬长避短;有些短处是可以补救的,那就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思维就不同上文所述的平面的线形思维,而是较为立体的多元思维。这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把握题旨。
能否正确分析论点,不仅关系到是否能把握论点和统帅材料,还关系到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深刻。如做“要善于质疑”的文章,有位学生开头说:“所谓质疑,就是我们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大胆地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要怕难为情。”而有位同学则说:“所谓质疑,就是对所遇到的不能理解的或持有异议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或向人请教,或与人探讨。”相比之下,前者是浅层的平面思维,后者则是较为深层的立体的思维;前者是惰性思维,后者是带创造性的思维。如两人按各自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