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loneliness)是一种心灵的隔膜,是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
孤独感在老年人中常见。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1/3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他对7000名美国居民做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那些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因此,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原因
导致老年人孤独的可能原因为:①离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②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③体弱多病,行动不便,降低了与亲朋来往的频率;④性格孤僻;⑤丧偶。
(二)表现
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会使老年人产生伤感、抑郁情绪,精神萎靡不振,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加重,久之,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为疾病敞开大门。孤独也会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爱活动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有的老年人会因孤独而转化为抑郁症,有自杀倾向。
(三)防护
摆脱老年人孤独,一方面,需要子女和社会共同努力,对离开工作岗位而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的老人,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做子女的必须从内心深处诚恳地关心父母,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最好不要太远;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尽量常回家看看老人,或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等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也可以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老年人应参与社会,积极而适量地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和家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交往,做到老有所为,既可消除孤独与寂寞,更从心理上获得生活价值感的满足,增添生活乐趣;也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以消除孤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潜力,增强幸福感和生存的价值。
老年人食补方法
1.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其体内各个系统没有特殊的、明显的器质性疾病,平时饮食起居基本正常,被称为健康老人。此类老人只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的原则,注意保持营养齐全的平衡饮食和保持身心健康就可以了,不必采用特殊的补养之物。
2.阴虚火旺的中老年人,常有口干、便秘、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而数等症。对他们可用滋阴泻火、补益精髓的食物,如乌鸡、乳鸽、小米、银耳、鳖鱼、红枣、莲子、胡桃等既有食补,又有药补作用的食物。
3.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常有消化不良、食之不当大便溏薄,舌胖色淡等症。对此类老人,主要是健脾和胃。可食用山药、木耳、薏苡仁、百合及新鲜鱼之类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做各种营养丰富的粥,可以起到养胃、补虚健脾之作用。
4.对阳虚体弱的中老年人,常有面色苍白、胃寒怕冷、腰酸膝软、气喘汗出等症。对这类老人可多选用助阳补气之食物。如黄鳝、龙眼、荔枝等,冬季还可选用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
是糖尿病、血脂稠、高血压、心脑血管是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