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通才、成就卓越的世纪伟人。1913年他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阿尔贝特·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当地人民治病。他是法国哲学家,音乐家、传教医师。
扩展资料
主要著作
施韦泽的著作众多,横跨四大领域而且均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康德的宗教哲学》(1899)
《巴赫论》(1905法文版,1908德文版)
《耶稣生平研究史》(1906)
《德法两国管风琴的制造与演奏风琴的技巧》(1906)
《原始森林的边缘》(1921)
《文明的哲学》(1923)
《非洲杂记》(1938)等,
其生命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则是《敬畏生命》。1915年,置身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理念,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怀哲
史怀哲 非洲圣人”艾伯特·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是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一位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无庸置疑,这位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且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哲,是了不起的通才、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虽然他身上聚集多样的天份,然而,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来源于信仰的动力与博大的爱心。
史怀哲于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德国肯萨斯伯格(Kaysersberg),在他六个月大时随父母去根斯巴哈(Gunsbach)居住,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小时候常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们生活在非常穷困的环境中而感到同情与不安,因此从小就想要帮助受苦难的人。史怀哲觉得小时候能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助益,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怀哲年幼时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这给他留下了长远的影响。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展现出他出众的才华。他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的职位,并发表了几本著作。他有关耶稣基督的历史著作和音乐家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西方音乐之父”。又译巴哈)的传记影响比较大的。史怀哲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特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这里是连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117.htm
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一战前属德国、战后属法国),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但他将资金用来修建麻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