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读书从右往左读,是由书写习惯决定的。
二、古人在书写时,由于用的是毛笔和竹简。记述文字时,左手执简,右手写字,写满一支竹简,放置在最右边,接着写第二支竹简,写好之后,放置在第一支竹简旁边,以此类推,书写就是从右至左。一篇文章写成之后,用绳子串起来卷成“册”。读书时,会逐渐的从右至左打开,这是符合便利条件的。
三、这一习惯的养成,至今没有大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看书,也是把书页从右向左翻看。
汉字有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纵向是否比横向更能预防阅读的误会,很难说。
首先,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而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其次,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因为是右手写字,左手执册,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自左而右的方便。如果从右往左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方便,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第三,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不存在书写之前展开的问题,倒是有书写之后(竹简顺序)排列的问题。一般是左手持简,右手写字,写好后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开大概比较顺。
最早用竹简(或木简)写字的时候,竹简卷起来好大一捆,设想一下一大捆竹简边打开边书写,如果从左到右写的话右肘下面垫着高高的一卷竹简,很不舒服,就不是悬腕能解决的了。虽然普遍使用纸张后没有这个问题,但从右向左书写作为一个传统保留下来。
顺序习惯,文字装订习惯。
习惯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