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陈宝生说,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去年,大约派出去458万留学生,回来322万,就是说,我们派出的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了。为什么会形成“回国潮”呢?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培养典型示范。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经立项2000多项。三是提供岗位。比如我们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像“长江计划”等,已经引进了1094人。
与“回国潮”对应,我国还存在“出国留学热”。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从学历层次看,2016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占七成(本科生30.56%、硕博研究35.51%)。这意味着我国高中及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已达三成规模。
一个国家的人才,有出国留学,也有归国就业,这是人才正常的国际流动。之所以“归国潮”与“出国留学热”都令国内舆论关注,是因为我国出国留学与留学归国此前很不均衡,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的比例2012年为1.46:1。而近年来在留学归国人数(比例)大幅增加的同时,我国的出国留学热并没有降温,低龄留学趋势比较明显。如何看待“归国潮”与“出国留学热”并存,不但影响一些家庭的教育选择,也是我国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需直面的问题。
首先,“归国潮”与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加密切相关,但也与出国留学人数增加、结构发生变化有关。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还主要集中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大多出国留学生学成后选择留在国外,而由于人数并不多,国外能接受他们工作。而现在,出国留学迅猛增长,出国留学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有一部分甚至是“垃圾留学”,回国人员大增,海归身份含金量下降也就在意料之中。
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回国人员中,究竟有多少顶尖优秀人才回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也就是说,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其实只占少部分,如果就以精英人才归国进行分析,这部分出国留学的归国比例并没有大幅度提高。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出现“归国潮”的同时,“出国留学热”高烧不退——顶尖优秀人才出国的原因不变(甚至更强烈),其他留学者则希望有适合自己的多元教育选择,有经济条件的父母并不特别在意孩子今后的就业,而希望孩子有更好、更完整的教育体验。
其次,要从“归国潮”中,找到缓解“出国留学热”的药方,这需要推进教育改革,让我国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归国比例近年来大幅提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陈部长是从教育部角度介绍了为归国留学人才创造的环境,这些措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人才,为人才归国创业、发展事业,提供人性化服务。这其实是之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待人才的“软肋”,官本位思想严重,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选择出国留学者,一方面希望体验国外的教育,而另一方面,则有相当比例,是对国内升学考试制度、大学教育质量不满而选择出国。近年来高中及高中以下低龄留学火爆,主因就是对国内中高考制度与大学教育质量不满。因此,教育部门有必要站在家长与学生角度,思考怎样改革我国教育管理制度、办学制度与评价制度,让受教育者在众多教育选择中选择国内教育。说到底,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创业,今后都会面临全球竞争和自由选择,只有尊重市场竞争规律,提高竞争力,才能赢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