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百多年里,几代人梦想和追寻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手工艺人的技艺成了需要挽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文化局社文处李亚娃处长2007年曾介绍,徐州在册民间艺人上万,重要传承人上千,被联合国命名的民间艺术家有18人。虽然手工艺人数量不少,但他们的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此背景下,去年底本报改版,在每周二的文化周刊设立“首席艺人”这个栏目,每周采访报道一位我市的手工艺人。这个栏目开办后,先后采写了捏面人的高继汉、做布贴画的钱春安、做铁拓画的张炳根、写指书的曹邦建、花布剪纸的李汉玉、做香包的李跃华、做木雕的陈清溪、做草编的王桂玲、做木板火烙画的田玉田、丰县郭氏糖人贡传人郭新元等约40位知名的手工艺人。今年8月底,记者到烟台举办的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采访时,中国文联的有关领导听闻徐州日报“首席艺人”栏目的开设及运作情况后表示,“很多原始的工艺正逐渐消失,你们这么关注手工艺和手工艺人,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作为传统工艺的关注者和宣传者,本报“首席艺人”栏目虽然一周仅一期,但引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给一些艺人增添从业信心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民间手工艺。“如果年轻人都不愿学,等我们死后就没人会做了。”在接受采访时,不少艺人非常担忧地跟记者这样说。“不过你们报道后,可能会有人关注这些手艺,也可能会有人愿意来学艺,这样技艺就不会失传了。”
捏面人的高继汉说,他一般在旅游景点内摆摊,一天能挣六七十元,生存没问题,不过徐州现在会捏面人的不足十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带了徒弟,后继乏人;丰县糖人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艺随人走,加上糖人贡用途单一、销售甚微,目前从艺者仅10余人,加大保护力度已刻不容缓。由此可见,为了手工艺的更好地传承、发展,也许第一步应该做的,就是从关注开始。
手工艺传承艰难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手工业者所依靠的是他的手艺,他是自由的……但时至今日,手工艺变得不再是人们所向往的职业。谈及传承千年,如今在自己手中濒临失传的手艺,张炳根等一些老艺人话语中最频繁的两个词就是“痛心”和“无能为力”。
我国的工艺美术学校曾是工艺美术人才的摇篮,但随着全国院校合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大多数高院的工艺美术教学定位,不再注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授。即便是接受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就业时也大多会转向平面设计等方向。传统手工技艺通过“社会”进行传承的这条路,越走越窄。
通过“师徒”关系传承手工技艺,也步履艰难。要学习一种工艺,即便是有悟性的人也要学上数年,这期间要耐得住寂寞。而这种“寂寞”对师徒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年代,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都很难熬过这个“苦行僧”似的修行过程。而“家传”的方式,在手工艺传授中也变得越来越少见。手工艺收入不高,一些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业,最重要的是一些手工艺人也不希望孩子像他们一样靠着手艺吃饭。事实上,手工艺最主要的三种传承方式中,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最为严重。
避免“人亡艺绝”的手工艺传承之路困难重重。而在“首席艺人”采写过程中,记者遇到几种类型的手工艺人,一种人仅为了赚钱,对自己的手艺已没了感情,变得麻木了;一种人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来;而更大量的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一群手工艺人,他们又想保护、发展好自己的技艺,又想赚到钱、谋求更大发展。他们迷惑着,面对发展与传承之间的矛盾进退两难。而让这部分人找到前行的动力,坚守着民间手工艺传承之路,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要,“否则有一天这些好东西就真的要断送了”。
期待手工艺发展
在首席艺人采写过程中,当记者面对一个真正的手工艺人时,往往会被他的手艺感动,会被他的人生感动。比如62岁的张炳根在不锈钢板上一锤一锤雕刻时,会泪流满面,会大声唱歌,他把自己对艺术的爱放进了作品之中。
正因为有着像张炳根的民间手工艺人的坚守,我市的民间手工艺还是有着很深厚的功底的。在烟台举行的2010年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我市18位民间艺术家技艺超群,斩获大奖。做面塑的高继汉,在徐州卖5元一个的作品在烟台卖到了10元、20元、30元,“最后还是供不应求”。
这样的徐州手工艺应该说是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的。按国际说法,传统工艺的保留、传承、发展,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原材料,原材料丰富才能传承下去;第二,要有做的人,有人做得出来,传承制度才能维持下去;第三,要有人买,手工艺品要有销路,有人买才能流通、发展。这三个条件是必须的,也是我市民间手工艺市场所拥有的。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艺美术产业曾是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现在工艺美术产业从国有、集体企业回归到手工作坊,是一次经济模式的转型,是一种进步,因为手工作坊更适合当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姚伟坤副教授认为,我市工艺美术产业基础良好,如果能大力发展,会成为徐州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柱。但无论怎样,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手工艺人、实现手艺的有效传承,不然手工艺难以变为财富。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徐州手工艺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