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年”最初的意思是谷物的丰收,在甲骨文、金文中,“年”字的形状就是谷物成熟了,把茎秆压得弯弯的图像(见:甲二八二七、乙六四二二、九年卫鼎、颂鼎等)。《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说文·禾部》:“年,榖孰(谷熟)也”。进而,“年”字的意思从谷物的丰收,慢慢的具有了“谷物丰收的周期”的意思,谷物的每次丰收的间隔,就大致相当现在意义上的“一年”。《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载,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年,取禾一熟。”邢丙(“日”字下一“丙”字)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因此,“年”字的意思大致就是这样演变的:首先是“谷物的成熟”,进而引申为表示“谷物成熟的周期”的意思,从而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上“地球公转的周期”这个意思。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在使用“年”字时渐渐不再表示它的本意“谷物的成熟”,而专指“地球公转周期”这个引伸义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
挽回前任前该注意的事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