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胜”“簪”怎么读

2025-02-25 06:32: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胜shèng、簪zān。

原文:唐代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回答2:

  • 胜:shēng

  • 部首:月

  • 部外笔画:5

  • 总笔画:9

  • 释意:经得起的意思

  • 不胜簪:经不住簪子了。

  • 常用文言实词

  • ①胜过,超过,

  •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 ②能承担,能承受

  •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③胜利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簪:zān。

  • 简体部首 竹

  • 部外笔画:12

  • 总笔画:18

  • 释意:古人不理发,长头发要盘起来,需要用一根小棒横插在头顶的头发里,然后将长发绕在小棒后面,这根小棒叫做“簪子”。现代有些留长发的女人还用。

  • 详细字义

  • (形声。从竹,赞(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

  •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柳宗溪居

  • ~子。金~。玉~。~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绅

  • 又如 簪冕(冠簪与冕服) 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 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

  • 簪缨 zān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 不将萝薜易簪缨。――张悦浥湖山寺

回答3:

胜:此处按照古读音为平声:shēng。经得起的意思。不胜簪:经不住簪子了。普通话已经没有这个读音。
簪:读zān。古人不理发,长头发要盘起来,需要用一根小棒横插在头顶的头发里,然后将长发绕在小棒后面,这根小棒叫做“簪子”。现代有些留长发的女人还用。

回答4:

sheng一声,zen三声。一字多音,故去一音。如xia斜。

回答5:

准确地说,这里“簪”应读“zen”。《康熙字典》中说:“簪,缁岑切。”也就是取“缁”(zi)的声母“z”、取“岑”(cen)的韵母“en”组成“簪”的读音,也才符合《春望》整首诗“人辰辙”的韵脚。